的工作伙伴一起发现了艾滋病毒。“我不想在这个有趣的事情上泼冷水,不过,你知道,这充其量也就是件趣事而已。而且,直到这个人死了,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完全确定病毒彻底消失了。”
对于张林琦来说,“科学的不可预测性太大了,一些事情开始时看上去只是好玩而已,但最后很可能带来里程碑式的进展。”
他曾经的同事帕克斯顿就是一个好例子。那个病毒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同性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于好奇,他对自己周围一些同性恋朋友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一部分人很容易被艾滋病毒感染,而另一部分则根本不会被感染。
科学家们在帕克斯顿的实验基础上找到了CCR5△32。而正是十几年前那个出于好奇才进行的实验,救了德国病人布朗一命。
“科学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距离治愈艾滋病可能还有很长的路,但现在至少跨出了第一步。”张林琦说。对于这位长期从事艾滋病病毒研究的教授来说,这位奇特的德国病人至少证明了一点,如果能在体内敲掉CCR5的32碱基,就有根治艾滋病的可能。
“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没有人能说得准,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在哪个实验室里,这项研究就会取得成功。”他认真地说。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