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大规模暴发猩红热、肆虐欧洲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和耐药性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个案也不时在港出现。部分香港专家认为,这些传染病疫情与滥用抗生素不无关系。他们建议有关部门收紧对售卖抗生素类药物的管制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避免将来出现有些疾病无药可治的恶果。
世界卫生组织把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抵御耐药性”,反映滥用抗生素问题的严峻。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崔俊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滥用抗生素是全球性问题。其中比较普遍的滥用行为之一是畜牧业界用抗生素喂食家禽家畜,目的是降低动物受感染的机会和加快其生长速度。他说:“一旦抗生素进入食物链,细菌就有机会发展出具有抗药性的基因。”
此外,随意弃置抗生素,例如直接倒进大海或送往堆填区等,同样会把抗生素带进食物链,带来细菌变种的危机。
崔俊明表示,就香港的环境而言,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较多出现于药房不恰当地出售此类药品。根据《抗生素条例》,在香港购买抗生素必须出示医生处方,并前往有注册药剂师监督的药房购买,但仍有不少不法商人无视法纪,向顾客违规出售抗生素类药物。
崔俊明说,这归咎于香港卫生部门人力不足,巡查工作不够全面,未能杜绝违规者。“全港大约有500家社区药房,以卫生署现有的人手,只能做到每家药房一年巡查一次。”他说,香港社会对滥用抗生素的严重性重视不足。民众越容易购得抗生素,意味着滥用情况越严重,因此有必要严加管制。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说,香港部分家庭医生仍未认识到抗生素滥用情况已到了严重地步。医生因临床经验不足或为求方便快捷而决定使用处方抗生素,便可能形成抗生素的变相滥用。
据专家解释,细菌一般会在8年至10年间自然发生基因变异,而滥用抗生素则可导致细菌的变种期缩短,出现针对性的变异,最终演变成抗药性。医生因而需要采用高剂量的抗生素,但这样会令病人产生副作用,更严重的是,此举会令一些疾病无药可治,重现上世纪40年代没有抗生素的情形。
崔俊明认为,从司法层面看,针对香港药房滥售抗生素而设的刑罚太轻,即使药房职员被抓到,多半只会轻判罚款而不用坐牢,缺乏惩治作用。
因此,除了卫生部门加派人手巡查外,他建议有关方面可仿效国外的做法,规定药房的大股东或老板必须为注册药剂师。若发生违规事件,便吊销其专业牌照,并禁止有关药房继续经营。此外,引入药剂师“全天候”驻守药房的制度,即规定药房的营业时间内必须有药剂师在场,也有助于减少违规出售抗生素的现象。
专家认为,无论是香港或内地,加强公众教育是打击滥用抗生素的重要一环。香港特区政府最近推出的电视宣传短片,鼓励市民求诊时向医生主动发问,以了解处方药的效用和特性。
崔俊明表示,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十分重要,当被确诊受细菌感染后必须完成整个抗生素疗程,不要因病情稍微好转而自行停药,以免引发抗药性。目前香港不少医生都只开给病人3天药,当中只包含大约一半抗生素疗程,待病人复诊时才就余下疗程开药。他认为这种习惯有待改善,因为多数香港病人为了节省诊金而不去复诊。
袁国勇呼吁医生不要贪图便利而随便开处方抗生素,应多花时间了解病人病情,对症下药。政府也应教育市民不滥用抗生素,提高他们的认识,例如在药物包装上写明其正确用法。
专家认为,研发一种新的抗生素需要花20年时间,但抗生素不像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药物那样能带来可观利润。考虑到成本效益和研发时间较长等因素,宜鼓励科研和医药界积极建立针对新抗生素、诊断工具及疫苗强有力的研发队伍。
(责任编辑:丁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