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11月1日,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中国工博会”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展”,同时展示国家重大专项、高端装备制造,汇聚国际、国内首发的先进制造业新品。 当日,各种类别的工业机器人集中亮相工业自动化展区并进行现场技能展示,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确高效的作业让众多观众叹为观止,还有智能服务机器人也让人赞叹不已。
机器人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工博会上,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再次成为一大亮点。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但服务型机器人却更多地处于技术研发、提高及展示阶段。那么,这些机器人何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解决哪些难题?能否真正惠及百姓?
工业机器人能干啥?
机器人一向是受关注的焦点。在“工业自动化”展区,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展示着“十八般武艺”,市民可以近距离地在“机器人乐园”里体验神奇。
展会现场,一场场机器人“搬运比赛”不断上演,多家机器人公司带了目前运用极广的高速“码垛机器人”。他们不仅比速度,而且还比“力气”,如日本发那科的机器人就能一次性搬运整层货物。展会工作人员钱晶介绍,搬运、堆放货物是一件繁重的工作,现在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在车间、码头、仓库等完成这些物流工作。一个小型“智能机器人车身工厂”也被搬到了工博会现场,完成1辆车身的焊接喷涂时间只需1分多钟。此外,还有“会雕刻的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正转动着机械臂刻绘一尊观音,线条清晰,速度极快……
工博会上出现的这些工业机器人不仅是一种展示,已经应用到了实际的生产、制造环节。ABB机器人业务单元中国区负责人顾纯元认为,工业机器人是劳动力和生产力的解放。“工业机器人在一些高危行业代替人完成任务,并且能将人从大量重复性、枯燥的生产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顾纯元说。
服务机器人“人小鬼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器人不再是制造业的专项名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各种功能的服务机器人相继出现,有能照料老人的家政机器人、陪伴孩子学习的书童机器人、能够做饭的厨师机器人等。
在本届工博会上,除了“重磅出场”的工业机器人外,还出现了许多服务机器人的身影。在中国科学院展区,一个身着红色连衣裙,身高160厘米的卡通智能服务机器人能和观众自由对话,这台机器人可充当迎宾小姐、展厅讲解员。而在复旦大学展区,名为“爱家一号”的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惹人喜爱。小家伙“人小鬼大”,能通过自动感应、远程遥控、语音交流等,让主人随时随地知晓家里的一切。
然而,相比能上天、入地、下海、替人类干“苦差事”的工业机器人,这些智能服务机器人目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仍然很少,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
是什么让服务机器人“可望而不可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人员刘益群说,智能服务机器人目前在日本等“机器人王国”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就更小了,只在一些科技馆、展厅和部分高级餐厅使用。在本届工博会上展出的卡通智能服务机器人,成本就要20多万元,市场售价为30万元以上,单单机器人外壳成本就要2万元。“成本难以降低,无法量产,目前更多是处于技术研究、提高以及展示的阶段,离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刘益群说。
专家表示,智能机器人在研发阶段往往需要投入巨大的科研经费,再加上机器人本身的各种新型设备,导致最终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普通百姓难以接受,因而难以成功打入大众市场。
一直以来,由于过分重视技术而忽略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服务型机器人难以商业化,只能沦为消费者眼里在展览馆中陈列的神奇产品。尽管形形色色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不断被研发出来,但我国至今几乎还没有成功实现市场化的产品。
刘益群认为,“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消费者还不能承受为机器人付出高昂的费用,工程师们不应只是闷在实验室里研究机器人技术,还要看看人们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走入寻常百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