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病毒》
毕淑敏
在新作长篇小说《花冠病毒》的腰封上,毕淑敏写下这样的推荐语:“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
在“2012”,你若还没有拿到诺亚方舟船票,不如先买本《花冠病毒》防身吧。
■本报记者 李芸
在豆瓣读书里,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读过的图书做“标签”。标签,又叫tag,是网络中流行的一种新的组织信息的方式,与传统的分类有些相似又不全然一样。分类讲究规范和条理,譬如《红楼梦》可以归类为小说、古典小说等;标签则更体现个人化,如此,便也能更直达作品的特色。
那么,就让我们以做标签的方式来解读这本《花冠病毒》。
标签:毕淑敏
《花冠病毒》的首个标签,“毕淑敏”当之无愧。毕淑敏自称为“低产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发表第一篇小说后,30年共出了5部长篇。但历数一下前四部作品的名字就知道作品的分量:《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
毕淑敏说她喜欢一句话——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神积厚,等待时间。”
《花冠病毒》是毕淑敏暌违读者5年后的长篇巨制。
这本书缘起于2003年的那场非典。2003年,SARS病毒引发的非典在北京爆发,疫情深重。毕淑敏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深入到北京抗击非典的一线采访。
毕淑敏曾身穿特种隔离服,在焚化炉前驻留,“我与SARS病毒如此贴近,我觉得自己闻到了它的味道”。
同去的报告文学家早已写出了作品,毕淑敏却一直找不到好的支点表达,不能动笔。直到去年,毕淑敏才开始写作这部与病毒有关的小说。它距离毕淑敏最初走向火线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几千个日夜。
标签:科幻
《花冠病毒》源自非典,但并非写实小说,纯属虚构,和现实中的非典没有可比性。毕淑敏说:“我愿将这部小说归入科幻小说范畴,只是不知道人家领域要不要我?”
毕淑敏对科幻似乎颇有兴趣,曾创作过《教授的戒指》,一本科幻写实小说;而她环游世界的行动也与小时候读过凡尔纳《80天环游地球》不无关系。
《花冠病毒》讲述20NN年一种可怕的瘟疫病毒——“花冠”突然袭击燕市,人类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通过组合自我心理能量,与病毒血战的故事。小说直面末日话题,告诉人们,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面前,只有依靠心理能量,依靠必胜的信念,才能顺利渡过难关。
“我祈望读者们不纠结于本书的某些技术细节。不要对来自雪山的矿泉水产生恐惧。不要擅服某种元素。不要对病毒噤若寒蝉。不要和SARS对号入座。不必寻求真实的燕市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花冠病毒》包含了我对以往和将来世界的回眸与眺望。包含着我对宇宙的好奇和幻念。”毕淑敏在自序中这样谈道。
标签: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小说”该如何定义,可能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因为《花冠病毒》这本书被称为“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
在《花冠病毒》这部虚构小说中,对抗花冠病毒的武器,毕淑敏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元素”,一个是心理能量。元素只是一种虚构的药,现实中尚不可行。对于普通人来讲,心理能量是最好的武器。
1月10日,在《花冠病毒》的新书发布会上,毕淑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在非典一线采访时遇到过一位小护士,这位小护士负责处理病人的排泄物:粪便、痰液等,由于当时条件局限,只能将排泄物倒在一个大桶里,混合消毒液不断搅拌。小护士不可避免地传染上了非典,每时每刻都得靠吸氧为生。但小护士为了不让家中父母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