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最关心什么?
如果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相信大家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食品安全”可以排在前列。如果具体到城市生活,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一种形式:怎样可以吃上不施农药、不用化肥的食品?
到高端超市以高价购买“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似乎是一个办法,但就中山而言,可以供应“有机”果蔬及粮食的超市少之又少,且品种极为有限。
于是,一种“餐桌自救”的方式逐渐出现了:利用阳台或天台进行“自供”。
可这种办法也有局限性,虽然操作简单,但产量有限,最多只能把自己种出的无化肥、农药的有机蔬菜当做零零星星的“奢侈餐”,根本无法常态化供应。
于是,另一种“自救”方式也应运而生:租用农民的土地,与农户建立协议关系,杜绝农药化肥参与蔬菜的生长过程。
这种形式,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它被看作城市中坚阶层的一场“餐桌自救”行动,专业名称叫做“CSA”,即“社区支持农业”。
到农村找块“自家菜园”
“有一个人从医院体检的时候发现血脂、胆固醇过高,于是决定吃素。半年过后,他觉得身体状况好了很多,精神也好了很多,于是逢人便推荐吃素。再过了几个月,他再去医院检查,血脂是降下去了,但是发现农药残留高到不行……”这是刘枫韵最近从办公室同事那听到的一个段子。不管是不是事实,她坚持认为“这很有可能发生”。
刘枫韵,大家喜欢称她为“韵姐”,家住中山东区,在一所学校做了近20年的老会计,也是一个对饮食起居极有研究的主妇。早在10年前,韵姐便尝试在阳台种菜。这个无伤大雅的尝试,只能种些葱姜蒜什么的,作为偶尔用来炒菜煲汤的香料而已。近年来,她先生的身体状况陆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让她开始关注如何在中山这个小城市常年获取有机食品的问题。
“现在的菜市场,你看哪个不是大棚菜?”韵姐说,在大棚技术下,现在的超市和菜市场可以常年供应四季蔬菜,几乎已经让人忘记了当季菜的存在。在城区的几个大型超市中,几乎也找不到任何“有机”标志的农产品。而且,信誉和品质问题也困扰着韵姐:“就算它写了有机标志,那就一定是没有化肥农药的吗?”
如何让有机果蔬成为一种比较常态化的供应,并且可以保证品质、价格适中?
去年,到北京的一次旅游让韵姐有了灵感。韵姐和家人在北京逛街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叫“农夫有机市场”的另类集市:规模不大,全部摆卖农产品,诸如卖相极差的蔬菜、包装简陋的蜂蜜、没有商标的花生油等。但是,这些东西的价格却相当惊人:一小瓶米酒要70元,看上去歪瓜裂枣的胡萝卜得7元一斤,花生油50元一小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韵姐知道了这种由城里人委托乡里人种的有机蔬菜。因为成本较高,价格也拉得比较高。
这个有机果蔬的供应模式给了韵姐灵感。在她所居住的东区某小区背后,正是一处尚未卷入城市化进程的福获村。在空闲的时候,韵姐和家人也曾在这个农村散步,跟当地的农户买一些番薯、芋头、甘蔗等农产品。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个模式:租用农户的菜地,到农村给自己找一块菜园。
按自己的方式种菜
韵姐先尝试与福获村的村民沟通,看对方是否愿意将一部分菜地租让出来,然后用她的方式进行耕作种植。“现在已经联系到了一家,她也答应将家里面的一小块地让出来,先试一下。”韵姐的建议是:由农户自己提供种子,种一些当季蔬菜,只施农家肥,不用任何化肥及农药。
在这种耕种模式下,若收成惨淡,则由韵姐承担一定的补贴;若病虫害情况较轻,则就按约好的价格进行交易。
“这块地,我主要想拿来种绿叶蔬菜,全现在约定按5块钱一斤买回来,不管什么青菜(蔬菜),都按这个价格。”韵姐说,她与福获村合作租用菜地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周围朋友同事的兴趣,不少人都觉得这注意很不错,现在已经有一个同单位的同事,也在福获村尝试找一家农户合作种菜。
韵姐坦言,目前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至于后续的合作过程如何操作,扩大规模有没有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