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戈登和他的克隆爪蟾

山中伸弥和他的iPS细胞

克隆羊多莉
赵小阳
新闻背景
北京时间10月9日,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因为“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编程变为多能性”而获奖。他们的发现改变了“细胞命运一旦决定便不可改变”的传统观念,革新了我们对细胞和有机生命体发育的理解,同时他们所开创的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这个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归属使得干细胞生物学再一次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幻想最多的莫过于“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人们留恋大千世界的美好,而衰老和死亡却永远是人类逃不过的宿命,所以中外神话故事中的“不死药”一直是人类梦想得到的东西。而现代科学尤其是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为曾经的梦想带来了新的希望。
1. 1938年,德国人施佩曼
首次提出体细胞核移植的重编程理念
干细胞(特别是胚胎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由于其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及器官的潜在能力,如果干细胞能应用于临床医学,那么困扰人类的多种疾病都会得以医治,人类的寿命也可能得以延长。尽管从人类早期胚胎中可以分离胚胎干细胞,但由于面临伦理学问题以及免疫排斥等问题,胚胎干细胞的前景暗淡,因此人们需要考虑新的干细胞获取途径。
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这一发育过程中细胞一般都是沿着特定的方向分化,而不会发生命运的改变。人们在很早就希望通过调控细胞的发育命运,将人体广泛存在的体细胞变成一种像胚胎干细胞一样能分化成所有类型细胞的万能细胞,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为细胞重编程。
早在1938年,德国科学家施佩曼提出一个设想,将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从而使后者不经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获得动物个体,此过程即为体细胞核移植,又简称动物克隆。
最早成功完成的细胞核移植实验是在1952年,美国科学家布里格斯及同事金等首次将青蛙胚胎期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蛙卵细胞中,获得了存活的蝌蚪,证明胚胎期细胞可以被完成重编程。
2. 1958年,约翰·戈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