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3天不睡照样精神,有的人则恨不得一天睡上20小时。最新研究发现,雄性斑胸滨鹬(yù)在繁殖期内可以3周不眠不休,省下时间,繁殖更多后代。不同的物种,睡眠时长为何差别这么大?睡眠是必须的吗?
(文/Jerome M. Siegel)睡眠向来被视作一种不利于适应的行为,因为睡眠状态与获取食物、防备天敌以及进行繁殖的清醒状态截然相反。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中,睡眠扮演了一个我们尚无法理解、却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科学家们已经考量了很多意义重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氧化应激的减缓、对记忆的巩固、对生命周期的延长,以及对各种神经毒素的清除等等,但没有一套理论能解释,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睡眠时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不过,最近莱什库(J. A. Lesku)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一种鸟类,睡得少反而能获得好处——它们可以省下时间,繁殖更多的后代。
斑胸滨鹬的求偶炫耀(图片:kevinkarlsonphotography.com)
一夫多妻的雄性斑胸滨鹬(yù)(Calidris melanotos)在持续3个多星期的繁育期内,会全神贯注地投身于求偶炫耀,并全力防备其他潜在的雄性竞争对手。莱什库等人观察到,在这一段时间内,雄性个体们并没有因为缺乏睡眠而降低活跃度。已往的研究将鸟类和哺乳类的睡眠行为看作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但这一新发现连同近来得出的其他一系列研究结果,动摇了旧的研究模式。
逆戟鲸(Orcinus orca)和海豚都能睁亮双眼保持清醒长达6个星期甚至更久,而且兴奋度不会有丝毫下降。在这一时期,新生幼豚的身体和大脑会快速生长到一个可观的尺寸和容量,而这其中似乎并未涉及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毒素排除过程。成年海豚能辨别来自左侧或右侧30度的视觉刺激,为了获得奖励,它们可以每天工作24小时,连续工作5天。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反应的敏捷度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退步。迁徙中的鸟类会大幅度地缩减睡眠时间,然而它们的学习能力和活跃度并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并后来的不会出现睡眠补偿现象。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睡眠被打断的人类个体,会受到极大地伤害。这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物种之间睡眠规律的多样性。
睡眠是件静谧而幸福的事情,当然重要的是保存能量(图片:baltimore.indymedia.org)
话说回来,如果在繁殖期持续保持清醒的雄鹬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为什么大自然没有淘汰那些更喜欢睡懒觉的雄性个体呢? 一个吸引人的解释是,勤劳不嗜睡的雄性个体更有可能将身体里的储备能量消耗殆尽。虽然在食物充裕的条件下,花点时间多吃一点就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在食物短缺时,大量消耗储备能量来进行繁殖的雄性个体们往往难以存活到下一个繁殖期。因此从整体来考虑,具有不同睡眠周期的一系列不同个体的数目,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同样的平衡模式在人类中也存在。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体格近似的个体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睡眠时长。不同人对睡眠缺失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最终无法自持地昏昏睡去;而有的人在缺乏睡眠的情形下,一切都正常且井然有序。剥夺睡眠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和睡眠的底线时长并没有关系。此外,睡眠时长和健康状况也并不是线性相关的,过长和过短的睡眠时间都会缩短人的寿命。睡眠剥夺实验中,大鼠的死亡原因是过大的应激反应,而不是睡眠的缺失。并没有报告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