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8-4 11:54:58 |
|
|
。
5) 修改理论
当一个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时,它就面临着修改或被推翻。不过,那些经过大量事实检验的理论是不大会被推翻的,只是部分地被修改,或确定其成立范围。
以上步骤循环往复,构成物理学发展模式化的进程。但是物理学中的许多重大突破和发现,并不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预感、直觉和顿悟往往起很大作用。此外,且探且进的摸索、大胆的猜测、偏离初衷的遭遇或巧合,也导致了不少的发现。顿悟是经验和思考的升华,而机遇偏爱有心人,平时思想上有准备,就比较容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所以科学上重大的发现不会是纯粹的侥幸。
科学实验的结果,远非尽如人愿。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实事求是的作风、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是绝对必要的。在科学研究中,一相情愿的如意算盘是行不通的,弄虚作假迟早会暴露。失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一旦发现,最聪明的办法是勇于承认。1922年年轻的苏联数学家弗里德曼发表了动态宇宙模型的论文,遭到爱因斯坦的批评。次年,爱因斯坦在读了弗里德曼诚恳的申辩信之后,公开声明自己被说服了。据伽莫夫回忆,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疏忽。伟大科学家这种坦荡的襟怀,是所有人的楷模。
基础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这里没有秘不可及的玄机和诀要。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人人可以自己判断,独立思考。所以,在科学的王国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里最少对偶像的迷信和对权威的屈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信条,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贯彻得最坚决。实践不是个别的实验结果,因为那会有假象,重大的实验事实必须经多人重复印证才被确认。
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固然可喜;与理论不符合可能预示着重大的突破,更加令人兴奋,世界上建造了许多加速器,每个加速器都是针对某类现象而设计的。40多年的历史表明,除了反核子和中间玻色子外,粒子物理中的所有重大发现都不是当初建造那个加速器的理由。高能物理学界把这看作正常现象。1984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弱电统一理论所预言的中间玻色子后,曾一度较少发现出乎理论预料的实验结果。人们反而说:现在最令人惊讶的,是没有出现令人惊讶的事。这便是物理学界极富进取精神的得失观。
因为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最直接触及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物理学家对事物是最好穷本极源的。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着,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理论物理学家不能仅仅埋首于公式的推演,应该询问其物理实质,从中构想出鲜明的物理图象来;实验物理学家不应满足于现象和数据的记录,或某种先进的指标,而要追究其中的物理机理。
因为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学家不应总把自己的目光和兴趣局限于狭窄的本门学科,而要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人们公认,当今最有生命力的是不同学科间杂交的领域,有志的年轻物理学工作者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4 怎样教导学生学好物理学?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V. F. Weisskopf)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很可惜多数人认为是后者,而且是这样教的)。”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上两届主席焦塞姆(L. E. Jossem)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已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教好物理学,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
鼓励勤于思考,就要让学生对新的概念、定义、公式中的符号和公式本身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出来。对于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最好在了解了基本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背着书本演算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对它们成立的条件、关键的步骤、推演的技巧等有深刻的理解。
倡导悟物穷理,就要启发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论?推论是怎样得来的?我为什么相信它?……问题可以正面提,也可以反向提。过去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个口号,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少了更重要的一条,即“提出问题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往往就在这一条上。有一次记者问玻尔:“您可是那位知道科学中大部分问题答案的人?”玻尔回答说:“啊,不,不过也许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问题。”
勤于思考,悟物穷理,就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物理图象。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反对针对某类考试或题库的应试教育。但是做题毕竟是学生学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趣味物理教学法初探 下一个物理: 大班额条件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设计策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