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课”现象是目前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一“灌”到底,学生成旁观者,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做练习、讲练习——月月练、周周练、日日练成了教学的“主旋律”。
“耗课”耗掉的是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耗掉的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耗掉的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更有效率,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倾注心血研究的现实问题。
举措一: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备课,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现在与时俱进的教育,仅凭个人经验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才能提高备课水平,增加课堂教学实效。也正因如此,集体备课越来越倍受青睐,业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并成为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误解:
一种是把集体备课理解成“教案之和”。具体表现为:为应付检查,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这样的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备课“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其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另一种是把集体备课演变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具体表现为: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在组长的倡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不管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加以选择和取舍地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
有价值的集体备课主要分几步:首先教师自己先钻研课标、教材、教法,进行自我备课,然后在规定的时间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统一思路,最后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充、修改,整理出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形成“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 ——“集体反思”的基本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不让集体备课走过场,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一)固定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固定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记录。
(二)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学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了。
集体备课时,教师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每人做到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使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地展现与提高。
(三)安排人员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发给各教师,以便教师参考、设计下周的教案。
(四)结合本班实际修改: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五)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学校要求教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集体备课不仅定时间、定地点,内容上要求不仅备单元教学设计,更要细致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求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情、备学法,要求每章节必须有主讲人,同组集体研修。教研员定期深入学校备课组活动,给予指导。集体备课使每位教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
举措二:教学设计突出“实”字
为了让“实”成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有三点经验:一是备课内容符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二是教案书写实用,因人而异,讲求实效;三是教学反思真实,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省、思考,教学中的疑难才能得到解决。
正像有的教师几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