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1.误区一:注重开端,忽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这样说,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学生一旦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定下来了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课程一概不问,自由发展,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交差了事.
2.误区二:注重个别发展,忽视群体参与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经常采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有3~8人组成,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活动能力强,兴趣广泛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钻研深入,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自然而然的成为课题的中坚力量.他们各方面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同学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的各种乐趣,能力也很难提高.
3.误区三:注重课外题材,忽视教材研究价值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课题来源途径很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大概是受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影响,学生往往较少从课内、从教材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多的是对学生课题进行论证,也很少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富研究价值的课题.虽然一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而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辅导,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此教材的研究价值不能忽视.
4.误区四:注重研究形式,忽视学科阵地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时下,有少数学校,少数人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做课题、搞活动、写论文,要求学生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认为没有课题,就不是研究性学习,就不符教改的趋势.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极片面的、错误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决不是全部.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更多的是渗透在平时学习中.尤其是物理学科,在课堂上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在应试教育尚未完全退出教育舞台,考试仍然作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途径这一特定背景下,我们应把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误区五:注重单一成果.忽视全面评价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人的培养,与一般意义的科学研究大相径庭,它不在乎成果的大小,并不看重科研上的突破,而在乎学生一点一滴,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各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期表现为学生围绕课题,搜集、处理信息,开展探究以及相互协作等内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汇报,也可以是一本探究日记、一项活动设计方案.应该说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评价时,不能忽视这一特点.
二、应采取的措施
1.积极介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