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
此题所创设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物理习题跟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注重社会实践,将应用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应用化,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身边就有物理,物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3 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时,使用了一种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这种仪器可以隔着厚厚的掩埋层探测到仅有微弱呼吸、心跳的人体,你认为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最没有可能的是(A)
A.碳-14测定
B.声波探测
C.电磁波探测
D.红外线探测
以上所选习题中背景材料中列举的事例、探讨的问题密切地联系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社会实际和科技新成就,让学生感到新技术虽然“高”而且“新”,但它总是依据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这样定可以提高学生学好物理的愿望和自信心。既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和时代性。
3.循序渐进、注重层次
学生初次接触到某个概念、规律有一个逐步学会的过程,如果把过难的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甚至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放到学生面前,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让学生感到害怕致使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中应循序渐进、分层设计,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新授课之后的习题应关注基础性、单元练习应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形成、期中、期末复习应关注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基础闯关、能力提升、综合拓展试卷,错题过关试卷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知识、形成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辨析、掌握物理规律。
二、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析、思考和求解。在教学中在习题讲解中,引导学生考虑从多角度观察、联想,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思维途径,获得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5 现有一种未知液体(已知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测量该液体的密度。
解法一:利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解法二: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干燥的小烧杯。
解法三:在解法二的基础上,假如只提供天平(含砝码)、小烧杯、适量的水,如何测量?
解法四:浮力知识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适量的水、烧杯、小石块
解法五:压强知识 器材:U形管、水、刻度尺、待测(具体的解题步骤略)
此题的设计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2.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恰当地引伸、扩展和变更,通过对原题的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变换问题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呈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难度,拓宽考查范围,开阔思路,举一反三。
例6 如图甲所示,容器中盛有适量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问:当冰全部熔化后液面将如何变化?(不考虑温度、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变式1.假如冰块中包含一小石块,则冰块全部溶化后,液面将如何变化?
变式2.假如冰块中包含一小木块,则冰块全部溶化后,液面将如何变化?
变式3.一池塘中有一小船,船中载有石块,现将石块从船中投入水中,则液面如何变化?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应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