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走下去,即提出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但是,时至今日,走进我们的课堂,“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比比皆是,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使“研究性学习”得以普及和推广,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提问能力,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谈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1 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真正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李政道也坦言:“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问。”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和探索的果,牛顿正是以常见的苹果落地而提出问题,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进而研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造的源泉,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由于应试教育中重结果轻过程和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我国普遍存在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学生提问的勇气反而逐渐减少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2 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措施
2.1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从初中考试的压力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在“题海”中泡大,只适应“应试教育”,不善于提出问题。开学之初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任意提出问题,诸如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为什么不沉、人为什么长两只眼睛等,培养问题意识;然后强调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如提出昨天会下雨吗?(无价值),明天会下雨吗?(有价值);再针对教学中的某种对象提出问题,如高速公路的夜景照片中为何有那么多条灯带、灯带为何有长有短等。学生不敢提问,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师。为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质疑,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这种以问题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问题活动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那些提问水平较低,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切忌讥笑,讽刺挖苦,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提问水平高,问题提得多、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焕发学生提问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就会提高,能力就会增强。
2.2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所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方式很多,除了实验演示和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外,在讲授概念、验证定律或习题求解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提问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启发学生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3 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时学生往往对教师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