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局面呢?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先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分析:体积、密度,都与质量联系密切。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另一种是创设情景方法。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质量不同的课桌,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为老师,要尽量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猜想。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与假设要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顺利展开。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科学探究,锻炼探究思维
把探究性学习贯穿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个突破口。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使他们快乐成长。
1.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演示实验中,亲身探索物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其积极性,亲身感受实验过程,有了真情实感,知识就更容易掌握了。
例:(上课了,教师出示一幅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画面上。)
教师:在这张吹塑纸上有一幅画(图1a):花盆里有一株花枝,但是,花枝上没有绿叶和红花,我们用薄纸剪成花和叶子。不用胶水或浆糊,看能不能把花和叶子帖上。

(学生手拿一片用绿纸剪成的叶子向画面上贴,叶子不能被纸吸附,飘落在地上。)
教师:叶子没有帖上,现在用另外不同的物质──塑料布对这张吹塑纸摩擦。
(教师引导学生把吹塑纸用透明胶布帖在硬板上,拿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然后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如图1b,学生露出惊奇的表情。)
一幅半成品画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摩擦几下便贴上了轻小的花和叶子,使学生感到惊奇,启动了思维。不到两分钟使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独具匠心,将无法观察电荷和摩擦起电过程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现象和结果,化抽象为形象;震撼学生情感,为“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创造了良好的思维起点,寓美于求真之中。
探究式演示实验常采用定向归纳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从探索中得出一般性结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把握探究式分组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探究的成功率
探究式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实验课题进行实验,从中探索科学概念和规律。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探究的过程,把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让学生自由陈述科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并在解释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