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子的振动周期小时,不能保证相对误差的要求;每组实验都将次数定为200次的实验,在振动周期长时也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个课题组的学生发现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度比较大,为了计时尽可能精确,应该改变手工计时的方法,为此他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光电门和传感器如图1所示是他们利用集成开关型霍尔传感器设计的测量装置图。一根弹簧固定在支柱上,弹簧下端固定一个砝码,砝码下再固定磁钢,使其S极向下,然后把集成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固定在磁钢正下方一合适的位置,把传感器的3个引脚与电子计时仪—一对应连接。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搞清了集成开关型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了解了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发现,由于传感器计时的精度比较高,计时的起点完全可以在振动的最大位移处,也不需要测量很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上述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生成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第二,以问题、课题、项目为载体。第三,以个性化需求为内容生成和发展的方向。学生在对问题、课题或项目的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要不断地变更自己研究的方向,这就使得学生的研究并不总是循着既定的研究计划进行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的这些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和认识,鼓励学生对新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注意不要让学生被教师自己设定好的框架所束缚。
3 小组合作学习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小组成员在对课题探究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他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小组成员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事与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研究,提高研究的效率。
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正在熟悉的时候,适宜于采用两人或三人小组这样简单的组织形式,交给他们处理的任务应当是比较简单或者熟悉的,这样学生就能逐渐积累经验以组成规模更大、关系更复杂的合作小组。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六人,整个组织就会显得十分雍肿,其成员要求具备很高的协作技巧,而这一点学生们没有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初期,最经常采用的是两个人,三个人或者四个人的合作组织形式。人数更多(如班级集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是进行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如为研究提供背景材料、课题价值和研究方案论证、研究方法的介绍、研究过程的经验与体会交流、结题和课题成果的汇报与交流等。
4 研究性学习应进行整体设计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之后,下一步做什么?怎样使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三年的时间内能够持续不断地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使得学生在持续探究的过程中在各个方面都能不断地获得提升?
如果学生每个学期都做一次课题研究,那么在高中的三年内他们就可以完成6个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可能涉及多个领域,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表面上看,学生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尝试的研究方法多,是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但如果深入一步去考虑就会发现,这样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它要求学生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要有较为厚实的知识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能将这些研究方法融会贯通。这样的要求就是对教师而言,也是很高的,更不用说学生了。因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当学生进行了一两次课题研究之后,就失去了再次进行探究的兴趣,不愿意再在这个方面花费时间了。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就不能预设。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对研究性学习展开过程中可能遭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