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采用模块教学──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5个模块,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动,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然后在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们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在机械能一章,也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功的有关知识,与以前的安排相比也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当中,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此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由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然后再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