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参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
【探究教学过程】
引言:三加四等于七大家都知道,那么,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作用于其上同一点的3N和4N的力,从效果上看,是否相当于对物体施加一个7N的力呢?即三“加”四等于七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呢?经过本节课的探索大家就明白了。
1.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①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两人手臂间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②河岸边两队纤夫正沿河两岸拉纤。③一条水平绷直的钢丝,杂技演员一站上去,钢丝变弯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力的合成概念,并提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
通过现象及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物理学的亲和感,萌发好奇心,激活思维,产生急于探究的冲动,这是科学探究活动自主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
2.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以两个共点力合成为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见表1)

【说明】
应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方案,明确待测量,选择器材,设计操作步骤。使学生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
3.分组实验 收集数据
根据学生设计的三种不同方案(见表2),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进行操作、测量,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工协作。

【说明】
三组设计大同小异,各有其优缺点,但具有互补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4.大胆猜想 谨慎验证
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学生经分析初步发现:力的合成并不是将两个力简单相加,合力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合力的方向一般也与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同。但要直观地发现它们满足平行四边形还很不容易,这时应引导学生以某组数据为例,在同一点分别做出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力的图示,鼓励学生科学探究需“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分析并猜想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用其它几组数据进行验证。
【说明】
猜想尽管带有一定想象、推测成分,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思辨的结果,是创造思维的表现,也是科学家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新的发现途径之一。课堂上应结合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形象展示,启迪学生思维,做出猜想并验证,使学生了解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5.交流评估 形成结论
在猜想得到验证的基础上,A、B、C三组同学间互相交流各自用不同方案得出的结果,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形成结论。然后分析各组实验设计及操作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进一步完善方案。在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后,明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6.回归生活 迁移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大屏幕呈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必要时小组讨论,协商解决,待学生基本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力的合成知识在这些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解开这一组谜团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际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共点力,怎样求多个共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