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进行自我调节,必将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究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这恰恰是发挥学生内驱力作用的根本。
教学过程: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的电路,并介绍线圈的绕向及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关系。要求学生按图进行实验探究,并把观察结果填入下表。(每两人发一张表,教师备用同一表格,作投影用)

第四环节:归纳──揭示实验中的规律,这是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又一重要环节
“归纳”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内驱力的重要表现,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了感知,再对物理量的变化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归纳出结论。本环节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验证猜想,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内驱力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教学过程:实验结束,让一组学生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将几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φ↑时,B感与B原方向相反,φ↓时,B感与B原方向一致。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楞次定律的表述,然后指出阻碍与阻止的区别。
第五环节:推广──完成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一次深层挖掘和增强
“推广”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一些特殊的结论上,而缺少一种演绎推广的意识和能力,本环节采用情景创设法,利用感性材料来深层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诱导学生的思维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情景创设和结论推广:显示图4所示电路,要求学生按屏幕上的图连接实验器材,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滑片改变变阻器电阻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相符合;并介绍小口径线圈中的磁场方向可借用条形磁铁来检验你判断的正确与否,从而推知楞次定律适用的普遍性。

第六环节:应用──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内驱力进一步调控、增强的重要环节
“应用”可以让学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对已掌握知识的学生而言,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对知识未掌握或掌握不够的学生,可以促使他们自主调控思维活动,反思所学内容,重新掌握知识。
(1)应用楞次定律再去判断图1和图2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凡是右手定则能判断的,应用楞次定律都能判断。
(2)如图5所示,abcd线框匀速向右平动,试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通过此题,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