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科学启蒙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水平涉及到实验教学的有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探索兴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直觉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引起学生直觉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新奇和生动的物理现象。这一过程,就需要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感受。有了观察,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做出结论,完成探究过程,所以说观察是一切探究过程的起始点。信息论的观点认为:观察是使外部信息通过感观输送到大脑皮层,经过加工处理、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它包含对信息的感知和加工阶段。从心理过程来看,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与积极思维相联系的。因此拓展信息渠道,运用感知规律,降低接受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提高储存信息的有序化程度是提高感知效果的前提。
然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本质的因素隐蔽着,不易被学生认识,这给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使本质的东西显现出来。放大是使本质因素得以显现的一种途径,可以用直接放大和模拟放大的方法,从而达到实验现象“可视”的目的,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1.探究静摩擦力方向实验的可视性改进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一般我们会通过对物体受力平衡的分析,来得到静摩擦力的方向,这种方法是纯理论的,学生难有直观感受。当然也可以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用力推,感受静摩擦力的作用。这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进,学生有了感觉,但还不能直接观察到。针对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模拟的手段,把接触面间的情况加以“透视”,达到“可视”的效果,使学生能获得直观感受。

例如要分析如图1所示的两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方向,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迭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也可以在软泡沫塑料的一面切出矩形槽口,以代替毛刷(如图3所示)。通过这种模拟放大的手段,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因此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思维的障碍也就随之消除。
2.微小形变实验的可视性改进
物体在受到压力或拉力时,在一定范围内会发生弹性形变。对弹簧、海绵等物体,其形变程度较大,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但是对于硬质玻璃瓶、桌面等物体,其形变程度很小,一般难以直接观察。此时,需要通过一些特殊方法,把这种微小形变放大,达到“可视”的效果。
例如对椭圆形玻璃瓶的微小形变(图4所示),可以在密封玻璃瓶的橡皮塞中插入一玻璃管,并在玻璃瓶中注入适量有色液体(如水中滴入红墨水),然后分别沿椭圆玻璃瓶的长轴和短轴方向挤压瓶子,将分别看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和上升。这是通过挤压改变玻璃瓶的体积,从而改变液面高度,把玻璃瓶微小弹性形变引起的微小体积变化,转化为玻璃管内液体高度的较大变化,达到“可视”的效果。

对桌面的微小形变,通常借助光的反射来完成。如图5所示。当桌面受力发生微小形变时,平面镜M、N随之倾斜,从而使反射到墙上的光点向下移动。光点的移动放大了桌面的微小形变,使得桌面的微小形变变得“可视”了。
3.光传播路径的可视性演示
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基本上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显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光路),通常向空气里喷空气清新剂等气雾状物体,通过光(一般用小型激光笔产生)在喷出的液滴上的反射而显现光的传播路径,达到“可视”的效果。
另外,也常常需要展示光在不均匀媒质中传播的现象,以反衬出直线传播的条件。将浓葡萄糖溶液(接近饱和)倒入有机玻璃水槽中,液深约1.5cm,在糖水表面轻轻铺上一层塑料薄膜,膜的一边要搭在容器一侧并略长。然后在薄膜上注入清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