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进行分解;还有一些知识点可以按照构成事物的几个并列的部分或几个并列的方面进行分解。
2.概括型知识点,这类知识点可以分解成(1)概括对象有哪些素材;(2)概括思维过程,即找到概括这些素材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要素,哪些是非本质的个别因素;(3)概括的结论是什么。
3.论证型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通过推理的方式运行的,有的前一步推理的结论又是后一步推理的前提,往往要连续进行几步推理才能得到最后结论,这些知识点的分解,应该明确(1)每步推理的大前提是什么;(2)小前提是什么;(3)结论是什么;(4)共计推了几步(5)最后结论是什么。
4.复合型知识点,有些知识点不是上述完全一种单一的类型,而是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型。例如,某些概括型知识点中,概括对象或概括结论往往是并列型的,某些并列型知识点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往往是论证型或概括型的,因此,许多知识点具有多层次的逻辑结构。知识点与知识元是相对而言的,某一逻辑层次中的知识元,在低一级逻辑层次上可能是知识点,还可以继续进行分解,得到更低一级的知识元。对知识点的分解不是越细越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有利于教学为限度。
从知识元教学操作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考虑,把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之后,还应将知识元组合成知识点,但在实践中,因为在将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的过程中,已经揭示了各个知识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使将知识元组成知识点变得非常简单。
(二)教学方法的优选是对知识元教学进行和具体操作的重点
1.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多样性。知识元教学要求学生的眼、耳、嘴、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学习,看、听、说、做、想等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外,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看;①阅读教材。凡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教材都应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将原读材料分解成知识元,再将知识元组合成知识点,领会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有高有低,阅读的教材有难有易,因此,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应逐步提高;②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与原理,观察实验装置,并根据并列型知识点中按空间位置的顺序将其分解成知识元,了解各部件的作用。观察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的现象,并根据并列型知识点中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将宜分解成知识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获得正确的知识,防止受其中次要因素干扰而产生错觉和误解。有些实验装置结构比较复杂,操作难度大,可考虑将其分解成知识元;③看懂教师的板书和板画。明白教师在板书提纲、表格中是怎样把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的,懂得其中的重点、作图的方法和要求,了解图中各种符号的含义等。
(2)认真做:①编写阅读提纲。将并列型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然后编写提纲,对按空间或时间顺序叙述的材料,通过想像作出简图。如装置图、构造图、状态图等。将概括型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将概括对象中的各个要素列成表格;将论证型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作出推理思路图;②做实验。除了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外,有些器材简单,现象比较明朗,学生比较生疏的实验,让学生在课上亲手做一做;③解题或推导公式。比较简单的估计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一般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则需要将解题或推导过程分解成知识元,从中找出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后交学生完成。
(3)积极思考:①启发思维。原则上讲,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产生新信息所必需的已知信息,那么,对这些信息的思维加工应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果思维加工难度比较大,应把知识点分解成知识元或展示知识元思维加工推导的层次,教师从中找到难点,进行具体指导;②认真记忆。记是将知识编码贮存并长期保存于大脑之中,忆是将贮存于大脑中的知识检索并反馈出来,指导学生按知识点中各知识元的逻辑关系将知识元进行编码和检索,同时在课上划出一段时间进行复述,以加强记忆。
(4)积极主动地说:①回答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两类,一是记忆性问题,即复述现成的答案,主要是并列型知识点;二是思维性问题,即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得到新的结论,主要是概括型和论证型知识点;②发动学生讨论。有些问题答案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或有多条解题途径,答案不易全面。还有一些问题解题思路狭窄,解题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这些问题可由全班讨论;③要求学生参与评价。对自己或别人的操作进行反思,判断其正误或优劣。
2.教学指令具有可操作性。知识元教学要求凡是学生有能力进行的学习活动,都尽量指导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必须向学生发布教学指令,促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