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习过程的索然寡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如何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是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下面就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引入理解型物理教育的新理念
“理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根据“理解教育”的理论与物理教育的特点,“理解型物理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物理教育意义的过程。理解物理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解型物理教育超越了物理学科本位,通过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亲近、交往、活动,消除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及自我的误解,弄清为什么要复习,复习些什么,从而增进师生、生生及自我的理解,自觉的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并保持与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既将其作为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物理的能力,同时作为教育目的,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也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理解型物理教育”认为,物理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育主体间、教育主体与被理解对象间的交流与活动,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教育那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同时,在物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个体主体,又是群体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应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合理发挥,而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这就是说,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主体间性也必须得以发展,主要表现为主体间要保持和谐、理解,并最终达成共识。
二、实施动态分组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中发言、提出问题的学生大部分是只占少数的“学力”优的学生,偶尔也有中间的学生。“学力”低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课内,从理解教学角度看,优秀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过分张扬,损害了“学力”低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表面上是学习成绩差,内在的是损伤了他们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自己学习的信心,从而在心理上使他们抵触这样的教育和教师,使自己走向学习困难学生的行列。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模式是这样的:每4到6位学生分成一组,但可按2种形式进行分组,第1种为学习组,是按照就近原则自然分组并且要求有不同“学力”的学生。第2种为专家组,是按照“学力”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如把“学力”较低的学生分成若干A组,中等学力的分成若干B组,学习较优的学生分成若干C组,即按学力分成若干同质学习小组,我们谓之专家组。
动态分组法的一般操作方法如下:学生先在各自的“学习组”听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专家组”研讨。
特别注意的是,各专家组研讨的内容要因组而异:专家A组研讨较容易的内容,其他二组难度递增。当学生在专家组研讨毕,每个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学习组当专家,为其他同学讲解学习讨论的内容。由于不同专家组讨论的内容不同,故每位学生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内容合适,还可组织学习比赛,不同专家组的学生抢答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为自己的学习组作贡献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密度”一章内容时,先让学生按学习组一起与教师完成密度概念的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12个专家组,分别讨论如下3个问题。A组讨论:与密度概念有关的问题:如一种物质有几种密度?将密度为7.8g/cm3的铁等分成二块,每一块密度为多大?有人说,ρ=m/V,故物质密度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B组讨论:有关密度测量的一些方法;C组讨论:密度知识的应用。三个组按此展开讨论,待大部分学生讨论完毕后,让学生回到原来的学习组,再按学习组交流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并重新进行有关讨论,若干分钟后,组织全班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优秀学生“统治”小组或全班的讨论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学习困难生(学力低的学生)作为一个问题的专家也有了在学习组指导别人学习的权力,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力优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