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物理教育是以物理学科为本位,以各种认知策略为手段,以提高物理“双基”水平为目的。虽然学科的逻辑体系严密,但这种旧的知识框架模式限制了与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及社会需要的结合,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健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2001年3月我对处于物理学习启蒙阶段的152名初中学生作了一份有关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是:有53%的学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在问到“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52%的学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问到“你不喜欢的老师有几位?”近3l%的学生称有3位以上;另有21%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了信心,并成为教育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近63%的学生学习物理是处于被动状态,32%的学生已有放弃学习物理的想法。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误解与不理解,认知与情感的失衡,是导致物理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鉴于上述思考、研究,我校从2001年9月起以“理解教育”为背景,开始实践与研究一种全新的物理教育情感模式──“理解型物理教育”。
1 理解型物理教育
“理解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根据“理解教育”的理论与物理教育的特点,“理型物理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让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得到合理发挥,从而消除不理解和误解,实现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人的生命意义的过程。
通过我们二年的实际与研究,我们认为,理解物理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解型物理教育超越了物理学科本位,通过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亲近、交往、活动,消除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及自我的误解,增进师生、生生及自我的理解,从而自觉在群体中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并保持与他人的理解和融合,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这样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将其作为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理解他人、理解自我、理解物理的能力,又作为教育目的,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理解型物理教育”认为,物理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育主体间、教育主体与被理解对象间的交流与活动,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认知教育那种单向的传授方式;同时,在物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个体主体,又是群体主体,他们的主体性应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合理发挥,而教育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这就是说,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主体间性也必须得以发展,主要表现为主体间要保持和谐、理解,并最终达成共识。
第三,“理解型物理教育”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除了用“正确率、速度、变通性”三个指标评价学生在物理认知、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外,我们还加进了过程评价、补偿评价和跟踪理解评价等。其中过程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物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参与度和表现的评论;补偿评价是针对部分学生某一部分物理内容学习失败而作出的补偿性评价。例如,假设A同学某次学习测试不理想,他可以参加第二次测试,而且将第二次测试成绩作为其正式成绩。这不仅让这部分学生尝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树起学习的信心,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克服自我误解。跟踪理解评价是针对班中学习困难生的,具体做法如下:设B生第一次测试情况如下:正确率(R)为20%,速度(S)为45%,变通性(C)为0。教师在进行跟踪指导后,让其参加第二次测试,情况如下:正确率(R)为42%,速度为65%,变通性为20%,教师不计其具体成绩,而是将其提高值作为B生的进步值予以记录。这种评价的优势在于激励学生继续学好。其做法的依据是:我们理解,学习困难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成功,哪怕是点滴提高。
2 理解型物理教育的基本模式与策略
2.1 理解型物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理解型物理教育的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开发了理解型物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步是心理准备,我们开发了理解操(2分钟),通过课前2分钟的理解操,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心理暗示做好了上课的心理准备。第二步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