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重力”时,在复习了压力、重力等一般概念后,学生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区别。
(1)产生原因不同: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互相挤压而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施力者不同:压力的施力者是与受力表面相互挤压的物体;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
(3)作用点不同:压力作用在受力表面;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
(4)方向不同: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表面;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另外,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此外,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可以象上面那样概括总结,象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规律、功率和机械效率之间的区别、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区别、浮力和重力,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与联系等。
3.让学生自己剖析错误,认清错误根源
无论教师怎样防范,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时,教师往往不厌其烦的去对学生进行讲解,其实,如果将错误交给学生自己去剖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自己剖析错误往往比教师正面讲解印象深刻,所以在复习中可以采用“反例”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辨析错误。例如:质量为7.8千克的正方体铁块静止地放置在面积为0.5米2的水平桌面上,对水平桌面产生的压强是多少?(ρ铁=7.8×103千克/米3)

分析:上述解答貌似有理,其实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由于受已知的桌面面积因素的干扰,而忽视了铁块底面积这一隐蔽性因素的缘故。
正解:
此时我们可以不忙于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求学生辨别错误并说明出错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P=F/S公式中S的物理含义)。通过这样的辨析训练,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