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思考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运用网络进行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三是解决问题反馈评价阶段,教师在网站上事先制作反馈练习,在探究活动结束时,让学生练习,最后由计算机可以作出评价。例如在《太阳系》一节课的教学中,何卫萍老师采用从核心问题入手,设计了一些子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中达到对核心问题的学习。何卫萍老师的主题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学理念的飞跃,它更加关注学习者,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对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学习方式的目的。
3.带动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实现师生互动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合理的组合使得物理课堂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不断交流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全国第七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中,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任欢菁老师在《凸透镜成像》一课中,利用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极具魅力,给学生和听课教师以美的享受。《凸透镜成像》的教学难点是: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得到:当物距大于(或大于)像距时,像是缩小(或放大)的,但他们一般不容易想到物距、像距存在对应的范围规律:即当物体放在某某范围,像一定成在某某范围。为突破难点,在探究实验的交流评估阶段,任欢菁老师巧设了多媒体课件,在师生的互动中,将学生实验获得了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全部输入电脑,通过课件,实时、形象、直观地处理了多组实验数据,突出了“两倍焦距”这一特殊点,学生极其自然地产生验证物距“两倍焦距”成像情况的想法,实验规律显而易见。这样的整合,比从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实验规律的一般做法要直观得多、高效得多,师生互动有效得多。
4.带动了教学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教学是以黑板、粉笔、课本等作为教学的呈现方式,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少。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学有了新的呈现方式,对感官的刺激角度是多方位的,更有利于信息的输入和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能力。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续文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教学研讨展示课《欧姆定律》中,利用DIS实验,解决了一个非常具体问题: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每小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操作法,用时十分钟只研究了一个导体的电压—电流图线,如果同时研究三个导体时间又不允许;那么,采取同一大组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导体,用借数据的方法来弥补时间的问题,又碰到坐标系数据选取不同而无法短时间内实现的困难。用DIS数据采集器则很好地解决了三个不同导体的电压──电流图线,建立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进行分析研究的问题,整个实验用时仅五分钟,把借数据的方法作为课后作业的要求进行布置,一举两得。续文老师利用DIS数据采集器,快捷、准确地把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具体、直观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大容量的信息技术给物理教学带来的方便,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与反思
1.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中学物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仿真实验、机器人和数字化实验系统的日臻成熟,当今的教育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化。但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育尚未真正普及与推广。由于受条件限制,农村学校不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部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某些研究课、观摩课或展示课,在日常教学课或习题课、复习课上使用得少之又少。排除资金、硬件等客观条件的因素影响,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教师不会用;其二是教师嫌麻烦,不愿用;其三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觉得不如不用。
对此,必须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使我们所有的物理教师真真感受到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和重要性。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软件开发商和物理教师能够做出“傻瓜式开发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多种多样的教学结构”的课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提供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秀案例和课件的展示、交流平台,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效地选择资源、方便地使用资源、高效地开发资源,感受到整合带来的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
2.要合理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度
在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因技术崇拜而忽视教育规律的形式主义。有的教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