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个老话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展开过研究和讨论,并有了这样或那样的较有价值的探讨结果。笔者从教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教学工作,经历课程改革并积极学习和思考初中的教学工作。总力求完善教学,使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并顺利进入高一级的学习,可时常有学生抱怨高中与初中脱轨很难适应,高中教师抱怨初中教师工作不负责,学生基础差等。特别是物理,高中生惧怕物理,我市理科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到高三都没理科班了,原因就是因为物理难。今年笔者参与了高中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直接面对学生的困难和教师的抱怨,整理思路,深刻感触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是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下是我一年工作的一点思考。
一、产生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1.中学阶段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给初高中教师一个纵向的交接和合作的空间。高中教学的起点是初中的教学。高中教师只管用教材教,凭借多年的高考经验,从课本上去挖深,拓宽,学生因此感到跨度大,很难接受。
2.初高中教师分离,“三三”分制,教师之间有横向交流,缺乏纵向交流。把教育工作当作流水线工作来看,使得两段各负其责,孰不知教育工作是一项主客观结合的工作是很难分清界限的,即使教材、大纲把学段任务分清划明,但不同的老师的理解和实行尺度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初中和高中教学的衔接处是一个沟、一个面还是一个点是没有统一标准。
3.当初中教师在言谈课改时高中教师还在原来的方式方法上下苦功。课程改革,初中教师的任务量加重加宽,在高中老师眼中是内容少,课堂如同过家家,轻松,散漫。到了高中,高中教师板起脸,从头讲到为,一堂课可谓“内容丰富”,课堂含金量大,孰不知课堂的效果不是看教师表演,而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初高中课改节奏不一致,学生到了高中一下子要正经八百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只用等着老师提一两个问题,还不知由谁来回答。把初中教师花大把心思才培养成的动脑、动手习惯,打回了原形。高中课程改革滞后于初中。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到了高中几乎丧失了。教学形式的这种脱节是学生困难的又一原因。
4.初中学生进入高中的困难形成原因有很多。学生的心理,生理的成长。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和初中教师有所不同。
二、把脉初中教学的弹性,制定高中教学的劲度
(一)把脉初中教学的弹性
1.知识水平的弹性:初中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最基本、最广泛水平的要求是初中教学要完成的最低水平。而高中教学的层次在必修部分具有普遍性但到高二、高三选修部分则以高考要求为基准。因此初高中教师知识水平的定位就有落差。这是客观的标准上的差异,具有很大的弹性。初中教师有前置的空间,高中教师则有后置的必要。
2.教学水平的弹性:初三教师、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一教师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所在地区整体初中教学的形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学生各项考试成绩,因教师的自身的理解和教学的观念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弹性。初三教师通过初三的教学,适当前置知识水平,高中教师适当后置知识水平,这个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弹性。
3.初中教学的方式方法。高中教师多与初中教师交流,了解初中教学的水平和深度。同时初中教师也要多了解高中的教学,准确定位自己教学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以满足学生进入高中的基本水平。对于课堂的形式,初中课堂形式多样,灵活,学生积极性高,主体地位高,这是课程改革的卓越成果。高一教师要适当了解,并积极沿袭好的有利于教学的一面。但不同年龄、观念、风格的教师或是初中教学主体思想一定程度具有弹性。因此学生具有弹性,高中教师教学更有弹性。
4.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初高中教师也要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一年龄的不同时期的学生,也许三年一度,甚至一届学生都是不同的,高中教师在面临不同年份的学生不能抱老皇历去对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经验放放,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家庭社会的弹性需要有一定的把握。
(二)制定高中教学的劲度
在把好初中教学的弹性之后,合理的制定高中教学的劲度。高中教师在科学的了解了所面临的学生情况之后,要在这个弹性范围内,合理展开教学。每堂课到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知识方面:教师要有主动的调查学生学习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