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学习是件枯燥乏味的事,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便是其中最乏味的一科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科学的复习方法,我们就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从近年的一些中考试题可以看出,以诗词、民俗、谚语为载体的试题层出不穷。其实,命题者出题是一种加密的过程,而考生解题是一种解密的过程。这样,加密的方法便是解密的一种方法了,所以,在物理复习的过程中,何尝不从自己熟知的诗词中找到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从这一知识点联想起这一板块的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要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本文以一道中考题为例子,并列举出几个知识板块的例子,同时还给出相应的命题规律,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特别关注这方面的诗词,同时能举一反三,建立起其他板块的知识。
■经典试题
(09年莆田市)“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沐浴着如酒、如月、如梅的茶香,修身养性的民族生生不息。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你知道吗?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
(1)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汽化(蒸发),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
(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3)壶嘴与壶身相通,构成一个连通器;
(4)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大气压通过这个小孔作用到壶内的液面上,壶中的水便容易倒出来;
(5)茶夹是费力杠杆;(填“省力”或“费力”)
(6)用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壶的底面尽可能做得大些且有几个凹凸不平的同心圆,这样做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等。
从这道试题可以看出,其实以诗词为载体的试题并不难,它只是起到引子的作用,只需要我们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简单地解释其中的现象。在做此类试题时,我们只需要抓住诗词中重要的现象(而此现象一般会在题干中明确的给出),再回归到相应的知点上,则这类试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列举几例诗词的分析
◆古诗词中的声现象: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命题规律:在“声现象”中与诗词有关的出题点通常为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特性。
◆古诗词中的光现象: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明月”是因为月球反射阳光,“三人”中其中“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命题规律:影子以及倒影的形成原理是命题者很容易与诗词结合的考点之一。
◆古诗词中的热现象:
1.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扩散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
2.(09年哈尔滨)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B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命题规律:分子的热运动及“雨”“雪”“霜”等现象的形成原理与诗词结合时命题的热点。
◆古诗中蕴含的运动现象:(09年雅安市中考题)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命题规律:命题者在此部分容易把参照物的选取与诗词结合起来出题。
■对运用这种复习方法的两点建议:
1.平时注意知识的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上述几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运用此法的目的只是借用诗词中的现象,我们在分析诗中的现象的同时,用“链式反应”的方式以现象为起点不断挖掘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所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