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的资料,是全组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案应纲举目张,既要明确学生如何把握教材,又要利于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提取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且继续汲取知识,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学案编写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学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作学习的主人。
2、 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4、 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 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 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案的基本环节
我们设计的每个学案包括五方面内容:(1)复习目标;(2)双基回顾;(3)学科内综合(4)习题设置(5)课后练习。
学案中五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复习目标:根据两纲制定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双基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学科内综合: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本节与章内其它知识的联系,专题复习时还要涉及章节间的知识联系,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部分内容一般不另设专题,而是穿插在双基回顾里面。
(4)习题设置:①课堂练习:编写课堂训练题时,为确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三、控制习题数量;四、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②经典例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高考试题、省市模拟题或者自编习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这些题的出现可穿插在基础知识中,也可独立出现。
(5)课后练习:题目设置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三、学案的实施方法
(1)课前准备: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效率。
(2)课堂的知识处理:本着“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要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对知识进行处理。
①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