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设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10 17:41:43 |
|
|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小车在钩码牵引下运动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2、 会计算各个计数点的速度。
3 、设计表格填入实验数据,并能在坐标纸上画出v-t图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步了解打点计时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本节实验,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去画v-t图像。
四、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前面大家学习了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匀速、变速、匀变速等。我们着重分析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大家能不能举几个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举的例子进行讨论:究竟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分析
教师: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的物体是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预测 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
要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否恒定不变(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速度的改变量是否相等)。
① 由此可知,我们必须多次测量出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初速度 、末速度以及所用的时间,算出加速度给予比较。初速度和末速度的测量方法:我们可采用瞬时速度约等于在很短的时间(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利用求出初速度和末速度 ,因此就需要我们测量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② 由=可知,我们如果让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为0,则 ,即 ,因此只要测量出初速度为0的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后加予比较,看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是否成正比就行(或求出加速度)。
教师: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物体在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由此可知,如果在很小的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且时间越小,对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时间 可以用秒表测量,但是由于人本身存在反应时间的问题,无法精确测出较短的时间;位移可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 所处的位置难以精确标明。
教师:那么如何来提供一个足够小的,持续的时间间隔 呢?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课本41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
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用手拖动一条纸带在水平桌面上向前移动,同时让另一个同学用一枝笔(?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探究,并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并列为课程的学习内容。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但不是没有依据的胡猜乱想。本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问题之后,由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迁移到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的“面积”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提出猜想有根有据[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高考物理审题的十个小技巧 下一个物理: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知识点讲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