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将磁通量的概念学习放在这些实验之后,要学生归纳引起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变化的原因。然后提出,要定量地反映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就反映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感线条数的变化,这个物理量应怎么定义呢?这就又实现了通过概念形成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磁通量概念。最后总结出课本的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问题设计是否恰当,问题梯度是否适宜,在这类课中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突出问题。事实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就已经和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前面介绍的指导探究和实验探究也涉及问题设计,不过相对容易而已。
四、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近二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觉得课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达成的主要效果:
1、 有助于新教材的使用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新教材。这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开始。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本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材改革的精神的,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物理课堂中应以探究性学习模式为主进行教学的观念已牢固地树立在备课组老师的思想中。
2、 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之前,本备课组教师还比较习惯于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些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课堂探究性学习局限于学生自学或学生随堂实验,把事前由教师按排好步骤,由学生机械操作一遍的随堂实验当成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本末倒置。研究之后,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不拘形式,探究中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努力把课堂建设成民主化、学习型的课堂,大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3、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好奇、求新、求异的天性几被扼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课堂探究时的上课模式,开始学生也不习惯,但后来他们却越来越喜欢。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6)班同学在物理课堂上,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独立的、发散性的、主动的思维品质。但这种思维品质在高一、高二的基础考试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其对考试成绩的提高有什么帮助,但也没有引起考试成绩的退步。我们将继续观察他们在高三的表现,相信努力不会白费。
(二)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本课题只对新课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复习课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我们只是有了初步的设想: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为主,问题的设计要能体现知识点的覆盖面,最好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解后要学生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设想还刚刚开始付诸实践,有待以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刚开始实践时,学生由于以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对以他们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很不习惯,开始的实践并不顺利。这也说明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并且教学中不管是否采用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往往会导致课时紧张,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抓住重点,敢于把一些次要内容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课外思考探究。此外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正是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备课组老师人人都经常性地利用课件上课。初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交互性、问题性,切忌把板书搬上屏幕的做法。怎样把多媒体课件与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好,创造最大效益,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做专题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对课型的划分也只是粗略的,实际课堂中往往各种类型的课型互相交织,如上面谈到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就是一例。况且,我们的实践也还很肤浅,离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物理课堂中开展并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效果,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是想引起广大同行对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关注,引出更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正本清源,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尽早走出一条可行之路,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P.250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罗星凯等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