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但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短暂的,一旦他们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成为初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学练议”教学模式,简要阐述如下。
一、“实验先导”,引导学生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既生动又具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实验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能够进一步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尽量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惯性》一课时,为了导入新课,我做了如下实验:往一只杯子中倒入半杯水,在杯口上放一个硬塑料薄板,薄板上放一个鸡蛋。然后,用弹片与薄板垂直后拉开。这时,我问学生:“我放手后,鸡蛋会怎么样?”此时,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说,鸡蛋要飞出来;有的说,鸡蛋不会飞出来。大家都提心吊胆,生怕鸡蛋被打碎。我说:“我要放手了,大家注意观察。”随着“啪”的一声响,塑料片被弹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地落入水中。学生们紧张而专注地目睹了这一切,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继续追问:“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落入水中吗?”这就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吸引学生学习新课,以便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实验先导”,带着学生练
物理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实验变抽象为形象,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大气压强》时,我让学生把两个吸盘相对,挤出其中的空气,然后用力拉吸盘,却很难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形象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随后,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过程,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评估交流,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自己去归纳物理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学习了《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后,我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测量石块的密度,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学生汇报后,师生一起从实验的可操作性和误差的角度进行分析,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稳固学习兴趣,把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引向志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实验,把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