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优劣。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学的节奏调控得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和谐共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一定非常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如何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获取课堂教学的高质量,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观察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现象1:头重脚轻。生怕学生不明白,课堂引入内容繁多,不能很快切入主题,一直在引入上兜圈子,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等到去讲解重点内容时,时间已经来不及。
现象2:头轻脚重。一心想在重点内容上多一点时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角度,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没有由浅入深,直奔难于理解的内容,然后就是反复在难点上啰嗦,殊不知学生第一步就没跨过,对后面的内容的学习也就一头污水。
现象3:颠倒主次。挺次贬主,在学生能理解的内容上花大力气,而在学生不易理解或根本不能理解的内容上轻描淡写。
现象4:杂乱无章。对教材分析不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把学生搞得不明不白、不知所措。
现象5:喧宾夺主。总想多讲些内容,不顾学生理解了没有,接受了没有,抱着传统教法不放,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尤如“摆设”。
现象6:随手放羊,课堂教学冠以“生本课堂”的帽子,在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的情况下,不经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一切由学生当家,学生学习的无目的性往往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质量极其低下。
不难看出上述6种现象,既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又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流程:
从上面的结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至少有五个环节。下面扼要说明在这五个环节中如何来把握节奏。
第一环节为课前学生自学环节,老师可作相应的预习指导,此环节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但有时要根据教学情况在课堂上作简要检查;第二环节为课题导入环节,本环节要能恰如其分地创设一些问题、故事、习题、实验等情境,让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初步了解,很多课题在引入方面不必大动干戈;第三环节是新课学习环节,本环节是落实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化解疑点、突破难点上进行教学,对本环节的处理可以根据学情进行“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式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其过程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习方式上多采用问题作引导的探究活动,本环节一般占用一节课的近五分之三时间。第四环节为巩固提高环节,此环节要在内化知识、加深理解上多下功夫,选题要切合实际,要利于学生接受,绝不能选用偏题、怪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荒乱感;第五环节为总结拓展环节,本环节可使学生达到执一线而知全局工功效。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环节一般战胜一节课近五分之二的时间。
三、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1.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承上启下地熟知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定要了如指掌,绝不能出现“糊涂老师带出一帮糊涂学生”的极差课堂。
2.把握学生。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把握教法。教学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根本,教学节奏完全是由教学方法来主宰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进而决定一节课采用哪几种教法,哪个为主,哪个为辅。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往往可以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把握主次。主要内容应该重点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