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由于这些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它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把栏目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
本文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两册开放性栏目,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受。
一、“说一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
例如,“运动的描述”一章中第19页的“说一说”,通过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讲过的一则笑话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分析得出这位女士对“瞬时速度”“路程”和“将要走过的路程”这几个概念没有弄清。第30页的“说一说”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远、近”通常是和物理概念中的“路程、位移”相对应,“快、慢”与“速度”相对应,有时候又模模糊糊地指“加速度”,请同学们分别举例说明。这“说一说”通过请同学举例,深化了学生对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在此一定要重视这“说一说”,绝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又如,“相互作用”一章中第69页的“说一说”提出物体速度从变化到,方向也变了,速度变化应该怎样表示?这个扩展性问题一是为了深入研究矢量性质,提示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过的矢量加法来找出;二是为《物理2》中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作铺垫。再如,“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说一说”提出的问题:“如果重力做功与路径有关,还能把mgh叫做重力势能吗?为什么?”学生要回答此问题,必须把刚学过的重力做功的特点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推导过程重新复习,起到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的作用。
二、“说一说”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欲望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节第39页的“说一说”,对变速运动的图象提出问题:“时间间隔相等,对应的速度变化量相等吗?”学生通过观察图象、思考问题会得出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变化量不相等的结论,再结合加速度的定义进一步探究得出,这是一个变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图象,这个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大。学生会接着想,如果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它的图象又是怎样的呢?这“说一说”激起了同学们探究变加速运动的兴趣,引导同学们自然地将匀加速运动与变加速运动作比较,从而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的功效。具有此功效的“说一说”还有不少,如“力学单位制”一节后的“说一说”,提出从单位关系上看公式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也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物理量的单位与公式的关系,进而扩展到对“量纲”概念的认识。又如“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节后的“说一说”提出的“尝试推导斜抛物体轨迹的关系式,讨论关系式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不能忽略空气阻力时炮弹实际运动轨迹。”对于这一类问题,不能因为从知识层面上来说要求比较高而一概放弃。其实有一部分同学是既有兴趣又有能力来探究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以此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自学钻研的能力。
在“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第56页的“说一说”提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该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开放性的,它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因素,即在已知事实与已有知识矛盾的情况下,猜想可能存在另一种力,并且可以推测这种力的某些特征。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三、“做一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中探索、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现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例如,第18页的“做一做”提出:“设计方法,分别测量自行车在不同的情况下行驶(如长距离和短距离)时的速度;测量蚊香燃烧的速度。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估。”“做一做”能使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速度;对测量结果可靠性评估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实验得到的物理数据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又可以此判断自己探究过程和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可行,从而达到培养科学素养之目的。“摩擦力”一节中第63页的“做一做”,第55页“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物理2》中“曲线运动”一节后的“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的飞镖”,都是起到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而又增强动手能力的作用。
《物理2》中“功率”一节后的“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