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是调查,除了察看身边的家用电器、周围各种机械外,还可以收集说明书、广告等,调查思路相当宽泛。调查不只是收集数据,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如分析功率的大小与机器(或器具)的效能之间的联系等。这个学习方式把我们的物理教学从课本、课堂、实验室扩展到了家庭生活,使物理走向了社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坚持“做一做”一定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做一做”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学生对计算机都很熟悉,知道计算机通过各种软件可以发挥强大的功能。但是,从初中学习中能体会到的还是停留在:让计算机做文字处理、打游戏、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传递信息等。《物理1》中第25页“做一做”,介绍了“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学校有条件当然不应该放弃这“做一做”的机会,让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研究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没有条件也应该介绍“做一做”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物理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体会或教师的介绍,使学生知道让计算机直接参与物理实验必须借助于“传感器”,这里介绍了“运动传感器”,同学们禁不住会联想,今后学习到电学、热学,会不会有电流、电压传感器、热传感器呢?“牛顿第三定律”一节的“做一做”,又一次介绍了“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使得学生对传感器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物理1》第35页的“做一做”,用计算机常用数表软件Excel来绘制v-t图象;《物理2》第18页“做一做”同样提出用Excel绘制W-v图象或进行数据处理。通过这两个“做一做”,使同学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直接运用于物理实验绘图、分析数据。对于这两个“做一做”的处理,家庭有条件的可以回家做一做,也可以将实验数据带到信息技术课上作为Excel练习。
“做一做”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让学生亲切感受和亲密接触奥妙无穷的物理世界,在物理学习中酝酿了创新意识。
五、读一读“科学漫步”,找寻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物理1》第13页“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学生自己阅读后,一部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师若适时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小的研究报告,并给予交流的机会,这将激励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又如,《物理1》第31页“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变化率”,其目的是把物理课中学到的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拓展到物理课之外,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中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学习要形成一种习惯,把在学校中学到的某课程原理迁移到其他领域。第74页的“惯性参考系”则是把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纵向迁移到更深层次;第82页“动力学方法测质量”介绍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人造天体质量测定的一个实验。它让学生感觉到,学过物理课程之后,看待世界的视角与以前不同了,开阔了,加深了。这就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2》第76页“科学漫步”栏目的“黑洞”,告诉了学生有关科学家探究黑洞的经历。经典的牛顿引力理论与黑洞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使得黑洞理论有了全新的进展,并介绍了黑洞探测的全新成果。最后霍金的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地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研究黑洞?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这样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黑洞”将科学的魅力展现在了每一个同学面前。《物理2》中第80页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又进一步提出:大家认为自己最了解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有待研究和改变。这个问题又将诱惑一代人去思索,去探究。
六、走进“STS”,充分领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人文精神
“STS”栏目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物理1》第19页“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观念更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本节“STS”还借协和式客机停飞一事,引导学生讨论“交通工具是不是越快越好?”等这样的问题。读一读“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可使学生知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伽利略的一生说明了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列举了诸多航天跟人类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气象卫星到天气预报,从卫星定位系统到自动导航出租车,从地球资源卫星到我国西部开发整体规划,从军用卫星到现代防务,从失重现象到微重力实验室,从太空辐射到太空育种,等等。它引导学生进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