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原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教师的角色定位在《辞海》为:“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育系统中可以理解为:“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当前,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既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要注意塑造学生的探求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多用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融入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由此,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即应从原有角色如复制者、知识施予者等角色逐步向新课程的创造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的新角色转化。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从课程复制者向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转化 在以往指令性课程模式中,处于国家教育意志之下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之间处于缺乏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状态。作为中学物理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往往只是被动复制和执行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与课程计划。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他的观点强调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并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物理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如笔者在中学物理课堂“密度”教学时,考虑到密度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就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做了创造性的处理,没有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新课程要求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的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由此,也对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假设的能力;要具备收集实验数据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选择所需器材并能能按说明书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操作,并具有安全操作意识的能力。
二、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重视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中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物理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强化知识,缺乏人文关怀。伴随学生的是无穷无尽的题海大战。简言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抑制。同时,教师偏重于物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培养不够重视;并且缺乏与实际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很少能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难以发挥创造性。这便是中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反观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则强调向学生赋权增能,使学生不仅变成了教学真正主体,而且更具有创造性与协作能力。新课标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以往灌输为主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个体,不具备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则是主张信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探究世界;主张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方法,安排并实施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过:“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性,理论和实践同行,过程和结果并重。教师应该从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向和学生增加交流,注意启发,发挥学生个体学习自主性;由简单的注重结果向重视物理课堂的科学探索过程的角色转变。
三、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新角色定位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生所接受的是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新课程更多的是提倡自主、合作、交流的素质教育,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者是物理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程标准,物理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角色。因为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教师作为引导者角色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