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参考资料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14 12:21:07 |
|
|
1.激光准直
激光由于具有亮度高、方向性强、单色性好,相干性强等特点,在工程、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里仅就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测量中的应用作简单介绍。
在基建工程中,为保持施工作业的质量,常常需要提供较高精度的横向、竖直基准线。以激光束作基准线精度在±1mm以内的作业,称为激光准直。
激光准直,需要激光发射角控制得很小,使光束尽量集中,以获得尽可能长的准直距离。
(1)在开凿地下隧道工程中,过去用普通光学经纬仪等仪器,在人工照明条件下,设立桩标,建立基准线。这种方法一方面需要不断停工,影响掘进速度;另一方面在照明不足、粉尘浓度大的情况下,测程短,需要测的次数多,质量也不易得到保证。而在地铁、隧道工程中,应用激光准直,激光束可达300m远,并且亮度大,看得清楚;也便于用光电检测自动控制调整掘进机的方向。在大型掘进中,还可增加激光束的数量,当激光束较多时,可形成开掘面的轮廓,保证工程质量。
(2)在大型建筑施工中,经常有大面积饰面板安装工程,如大理石贴面、地板安装等。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激光束作基准线,可以提高精度。
毛主席纪念堂柱廊有44根柱子,每边12根,用大块的经过刨床加工过的花岗石作饰面,为了使12根廊柱外饰面共在一个铅直面上,采用了激光准直仪为最下面的两列石板准直。施工中,先使仪器发出的激光束与柱列中心线平行(如图),再以激光束作为检查每根柱上花岗石板共铅直面的基准,可保证各石板共铅直面精度达到毫米量级。
在面积大、人员多、交通频繁的施工场合,激光准直线不怕碰、不怕风、不妨碍交通、使用方便、准确可靠。
2.镜子小史
古代人类最初是从江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因此曾有过以水为镜的阶段。在江河池水中看像,受自然条件限制,刮风、下雨时水面不平,或水流浑浊就看不清像了。于是从生活经验中发展到用器皿盛水照像,这就是“水镜”。最早是用陶盆盛水来看自己的形象,我国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会的文物中,就有用来盛水的陶器。后来有了铜盆,又用铜盆盛水。利用“水镜”只能俯首看像,不能抬头。到了青铜时代,由于铜面能反光,人们便直接用铜面照像,由此产生了铜镜。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大变革,各种工艺技术发展很快,铜镜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铜镜背面多用浅浮雕或镶嵌金银丝,做出各种图案,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青铜镜在我国用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玻璃镜代替。
玻璃镜是600多年前威尼斯人发明的。他们首先制作出了平玻璃板,接着发明了在平玻璃板上镀金属,制成了镜子。起初玻璃板上镀的是锡和水银的混合物。水银蒸气有毒,对人有害。现在制镜用的是化学镀银工艺,也有镀铝的。
3.潜望镜
潜望镜能使观察者置身于安全隐蔽的位置去观察难于直接观察或危险的地区。根据使用场合不同潜望镜可分为潜艇潜望镜、水面舰船用潜望镜、水下潜望镜、坦克潜望镜、战壕潜望镜、哨所潜望镜、车辆潜望镜、原子反应堆潜望镜、飞机潜望镜等多种。
潜艇潜望镜是潜艇的重要设备,被誉为潜艇的“眼睛”,一般布置在潜艇的指挥舱内,可用来观察及搜索海面及空中敌情,测定敌舰的距离和方位、速度,对敌舰进行瞄准,测定陆地目标的距离、方位,以确定舰位,保证航行安全等。
课本介绍的是最简单的潜望镜。实际的潜艇潜望镜的构造要复杂得多,除了上下两个反射镜外,还有对观察目标起放大作用的透镜望远系统,瞄准装置等。图是现代潜艇潜望镜的基本构造图,它的镜筒细长,根据不同要求,镜筒长达7m~15m,直径为16cm~30cm,镜筒可以旋转,以环视各个方向,上反射镜也可以旋转,能进行仰视和俯视。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增透膜教学要讲清四点 下一个物理: 初中“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