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17 12:11:33 |
|
|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以作者的课堂探究式教学尝试与体会,阐述课堂探究的可能形式内容,以及进一步提高探究式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探究要素课堂探究的过程学生参与形式问题与数据建议
一、探究式教学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
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八项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人认为“探究式教学”是指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或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主要阐述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有关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当课堂教学发生实质的变化,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改革;
2)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是只包含部分要素和特征的探究过程;
3)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
4)更为现实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学仍然要兼顾“应试”教育的必要。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并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是兼顾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较为现实、较为理智的途径。本文的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内进行的、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探究过程。
二、课堂探究式教学个案
1.研究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变化的规律
该课题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的一次教学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有确切的数据、主动地发现碰撞系统的“动量守恒现象”,并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等探究能力。
[问题设计]两个物体,在发生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比如两个滑冰运动者在旱冰场上相互碰撞,他们两人的系统总动量会发生变化吗?
(教师接着阐述系统总动量的概念)
[方法引导]怎样将旱冰场上的碰撞问题,简化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教师提示:气垫导轨代替旱冰场、滑块代替运动者)
[实验数据]考虑到教材已有很好的碰撞频闪照片,课堂中略去实验操作的过程。学生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对“碰撞频闪照片”的数据处理上。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探讨照片展示的物理情景──碰撞前后两滑块的运动情况;
[探究活动2]启发学生定量计算各动量的思路──利用照片上刻度尺和频闪频率来计算速度和动量;
[探究活动3]小组合作计算具体的数据,并对结果作出描述、推测──该碰撞系统动量守恒?
[探究活动4]该碰撞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理论上有何条件?
该探究式教学不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频闪照片类”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测的评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某些真实过程,体验到“自我发现规律”的喜悦和自豪,从而可能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此外,实践证明,经过此次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频闪照片”类问题的处理分析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2.瞬时速度的测量
该课题是对“速度”章节的拓展。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瞬时速度”的抽象概念,从数学上的“无限逼近”思想到实际上的测量,有一个真实的体会和切实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讨论交流、观察分析、评估论证的探究能力。该课题的主要探究活动如下所示:
[探究活动1]依据“瞬时速度”的概念,讨论是否具有可测性?
当学生认为“没有意义,瞬时速度理论[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理科差生复习必备:高考如何提分 下一个物理: 与高一学生谈物理难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