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17 12:11:33 |
|
|
上不可测量”时,教师让学生的讨论暂停,转为观察演示实验。
[探究活动2]观察演示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仪器:气垫导轨、光电门、滑块、各种金属片等。
实验过程:教师先对气垫导轨、光电门的主要作用作简单介绍,然后在倾斜导轨的较低端,安上一个光电门,滑块上依次插着不同宽度的挡光片,依次从较高端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学生记录不同挡光片的宽度以及过光电门的时间;最后,在导轨的较高端也按上同样的光电门,让最短的挡光片(5nm宽)通过两个光电门,学生观察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差异;并将高端的光电门依次向低端的光电门移动,直到两个光电门显示的时间完全(数量级为ms)一样为止。
[探究活动3]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阐述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含义:1)第一次记录结果表明,当挡光片宽度越来越小(大于光束宽度)时,它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越接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无穷大或没有意义;2)两个光电门越接近,显示的时间差异越来越小,直至相等,说明此时挡光片过两个光电门,已经从变速“转为”匀速,那么,它过一个光电门时,显然已经是匀速的过程了,所以它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就是它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从而实现了对“瞬时速度”的实际测量。
[探究活动4]再观察──质疑、讨论──总结评估(教师将光电门的时间精度调为10—6S,则原来5mm宽的挡光片经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又出现差异,为什么?此时它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相同吗?此后又该如何测量瞬时速度?)
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虽然学生的观察时间多于动手时间,但学生的心理经历了“困惑──否定──(事实)肯定──顿悟”的过程,这种心理历程也是多数科学家在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时所经历的一种缩影,所以它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同时,学生对瞬时速度的可测性、测量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经过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对“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方式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开展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现展示如下:
1.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有所侧重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不可能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不可能包含完整的探究要素。因此,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过程,必然应该有所侧重。
在“研究碰撞系统动量变化规律”时,为了体现探究的完整性,曾尝试过将实验数据探究和理论分析放在一节课上完成。结果发现,由于时间仓促,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而理论分析也显得仓促而流于形式。而后将“理论分析”让学生在课外探究,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两全其美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充分理解、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同时激发课外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课堂探究过程更多的应该思考哪些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自我探究,哪些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启发,只有该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探究,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上,如果不从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一味地追求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会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类似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的呆板、形式化、机械和肤浅等弊病,学生也会逐渐产生一种逆反的学习心理。
2.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形式往往简单地被理解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学生参与的形式不一定是动手做(hands—on),而更强调动脑想(minds—on)。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获得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分析,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等。
在“瞬时速度的测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多于动手机会,但是,只要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节课也同样属于探究式的。探究课不是“实验课”,但必须是动脑的课。
3.课堂探究的问题和数据,可以有多种产生途径
关于探究的问题,理论上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在课堂上的探究问题,还是教师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为好,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安排。至于数据的收集,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理科差生复习必备:高考如何提分 下一个物理: 与高一学生谈物理难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