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17 12:11:35 |
|
|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开设专门的研究性课程,二是在学科内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笔者认为,学科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应当更多地从教材中挖掘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素材,把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研究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多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笔者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一章的教学时,便进行了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1.实施背景
《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以介绍物理学史为主,内容与人们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学生对天体运动方面的内容也普遍感到陌生和抽象,教材中也缺少可供学生动手的实验,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然而,本章却蕴含了丰富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家和科学事件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也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2.课题的提出
在进行教学之前,笔者认真地进行了准备,将可供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整理出来,做为学生课题的申报指南发给同学。参考课题如下表所示。
3.实施手段
由于本章内容的特殊性,实施研究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及通过互联网浏览相关网页进行查阅。实施前将学生分为10个组,每组5-6人,由小组选定自己的课题,个别课题为各小组必选课题。每小组需分别承担一个课题,利用1-2个课时及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查询,学校提供网络教室和图书馆。各小组成员在查阅收集后,在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小组的初期论文或成果。利用2课时,由各小组介绍在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并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通过Powerpoint及Word制成电子板报或电子幻灯及小组网页。相关内容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网站上,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成果加以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指点,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利用2课时进行答辩,给予评价。最后的各小组成果建立汇总成资料库,上传到学校网站。
4.研究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本章的研究活动大概进行了10天,除了教师指导,小组间讨论及答辩用去近5课时外,大量的研究活动在课外进行。10天里,学生中最热闹的话题便是“地心说”、“日心说”、“黑洞”等,一些好的科普网站地址也在同学间流传。学生们真正动了起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各种素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①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互联网作为本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Powerpoint、Word及Frontpage等应用软件处理资料的能力。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本章中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迹极大的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科学家们为撼卫真理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活动中对互联网的使用也为教师进行网络道德的培养提供一次绝佳的机会,教师通过本次活动,教育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鼓励学生将网络变成学习的工具,从而远离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③培养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忧患意识。活动中通过对中国航天历史的了解,特别是“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极大地鼓舞同学们,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同时,通过中国与世界航天事业的比较,也唤起了同学们的民族忧患意识。一位同学在论文结尾处发出感慨:何时中国人能第一次乘坐中国的飞船,遨游太空?何时中国人才能实现自己的阿波罗计划?④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本章中介绍的第谷和开普勒的合作,亚当斯、勒维烈和加勒的合作,哈雷和牛顿的合作,都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群体合作探索的结果。同样,在研究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小组之间,既有分[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下一个物理: 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尝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