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谈谈物理课结尾的一些做法。
一、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核能”一课画龙点睛归纳为: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核能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二、首尾照应式
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这样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火红?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为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这种结尾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后,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中N的理解。又如教师将黑板擦按在竖直黑板上,问学生:“设板擦重为0.2牛顿,手对板擦的垂直压力为5牛顿,板擦与黑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0.5,则此时黑板对板擦的摩擦力f为多大?”。由于学生对f=μ?N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所以不少学生会很快算出f=0.5×5=2.5牛顿等错误答案。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分析,则可使学生在盲从中顿悟,在倦怠中再次振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加深对f=μ?N的消化和理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四、伏笔激发结尾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