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是力的知识的深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也是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其中本课时将“惯性的概念”及“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作为重难点片段。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其内容设置上有利于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2)贯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会解释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 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理】
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 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 惯性
1、演示书本p66活动1(小车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2、笔套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二、 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
⑵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要晃动?
⑶视频展示车上扔小球实验,向上抛的小球为什么还会回到手中?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