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内容
现行义务教育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对于涉及学生应该知道但又无法利用初中所学知识解释的知识,采用了“信息快递”的方式来告之学生应该是怎么回事,这对于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九年级(上)的第十二章第一小节《动能势能机械能》内容中,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关于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它们的速度问题上,就给出了如下“信息快递”:质量不同的小车从一个斜坡的同一高度释放,运动到水平面时,它们速度大小相同。这个知识对于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实验探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学生不能理解,将对整个实验疑虑重重。
二、执教者第一轮教学介绍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执教者首先是结合限速牌和平面碰撞木块演示实验,让学生猜想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出:如何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如何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或不同?学生提出可以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比较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的方案来解决,进而执教者告之学生“信息快递”中的内容。接着课堂教学中讨论设计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并分析数据后得到结论。
三、研究者对第一轮实践的评价
整个过程看似行云流水,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始终对于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问题留有困惑,因为不同质量的小车是分别从斜面上滑下,对于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远近,不少学生还是认为是速度不同导致。在这一环节若不处理好,学生心中的知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会导致思维的紊乱。
四、执教者第二轮教学的变化
执教者在第二轮中,为消除这一隐患,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讲台上搭建一个高台,让不同质量的小车分别在两个斜面的同一高度位置保持静止,用挡板挡住,然后同时撤去挡板,学生观察两小车同时滑下,到达水平面速度相同,几乎没有分出先后。
五、执教者第二轮反思
执教者在说课时提到,在第一轮教学实践时由于采用语言叙述告之学生的方式,在课后有学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不是这样的,怎么想也不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已有思想和固有思想就是质量不同的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滑下,到达水平面,质量大的速度大。这个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后面参与实验时是带有疑惑情绪的。但在第二轮教学过程,教师不是一味的告之,而是让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首先从内心上已经接受了,不过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教师又补充说在今后的高中学习中会进一步解释,这也起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科学知识领域的欲望,整节课也不会给学生留下太多的遗憾。
六、研究者对第二轮实践的评价: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本节课中的探究过程只是对于这个知识点进行了一个细节上的变化,但是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研究基础起到了夯实加固的重要作用,物理教师课堂中多说不如多做,学生多听不如多观察,多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