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系统,对学习者来讲,所要吸收、内化的知识,在视域上是有指向性的。只有瞄准了“发现”的方向,才会使学习过程更有积极意义。
3、完成知识准备。目的是将记忆库中的信息流从非联结状态调取到传导状态,给原有经验赋予当前意义,为探索性学习做好准备。
4、进入探索状态。借助生活体验或实验操作,采用系统思考法,寻求新、旧知识结合点,从个别知识的纵向结合进入新的认知层面,面对认知对象在1个、几个甚至1连串的突破中获得新信息。是发现的初始阶段。
5、梳理加工创造。面对新增加进来的信息,按其与新知识的亲疏关系进行过滤筛选,根据当前的建构意义和逻辑联系进行加工改造,形成1系列待组合的知识点被学习者所把握。是发现的关键步骤。
6、形成新的结构。对新、旧知识点衔接、组合、延伸,上升为新的知识层面,再经过取舍、修补而形成新的成块装或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被学习者所吸收和内化。是发现的终点(后续的练习、巩固、强化等学习环节不在此话题之列)。
下面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物理第105章第3节《比热容》这节概念课的教学,例说“探索----发现模式的应用。
(1)初读,了解《比热容》的大体内容:什么是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大比热容物质----水的利用。
(2)确定探索方向:从探讨物质的吸热(或放热)本领入手,认知物质的特性。
(3)做相应的知识准备:热量、温度、内能、温度计的使用、热传递条件与过程、电热的能量转换等。
(4)进入探索状态:
问题启发:
a、烧开1壶水与烧开半壶水哪个吸热多?这1现象说明什么?
b、将1壶水烧热与烧开哪个吸热多?这1现象说明什么?
c、综述a、b,物质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d、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吸热相同吗?
实验观测:用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同时分别给同质量的水、煤油加热,由温度计观测到煤油的温度升高得快;停止给煤油加热并记下此时煤油的温度值,观察水的温度变化。继续加热1段时间以后,水温达到所记录的煤油温度值。
个别性突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水吸热比煤油多(即水的吸热本领强)。
1般性突破(换用其它物质重复以上实验后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1般不同。
(5)分析比较创造发现:
a、多因素的归1化处理:用单位质量(1kg)的物质温度升高1个单位(1℃)时吸收的热量来比较物质的吸热本领,据此引申得出比热容定义及单位。
b、类比得出1kg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条件、时间允许,也可在实验中研究发现)。
c、反向思维训练:
问题1:同质量的水与煤油,吸收同样多的热量,谁的温度升高得快?
问题2:将从同1火炉取出的质量相等的铁球与铝球分别投入装有同样多水的烧杯中,当两只烧杯中的水温达到同1值时,此时哪个球的温度较低?(以上两问均以温度改变值为因变量,分别从吸热、放热两方面倒过来帮助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6)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a、新体系:分子运动论----内能----热量----比热容(关于内能方面概念的扩充使学生基本掌握用物质微观结构知识认识和解释宏观热现象的武器)。
b、新单位体系:米、千克、秒----米3、焦耳、摄氏度----米/秒、千克/米3----焦/(千克.摄氏度)(学生认识的物理量的单位有单因子单位、双因子单位丰富到3因子单位,认知水平随量纲向量的增多而提高)。
c、新应用体系:液体热胀冷缩----温度计;物质吸热放热----状态变化----电冰箱;分子热运动----物体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