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北京物理教学生涯中,发现更多的孩子在一开始的家教补习过程中成绩提升的很快,但是一直提升到八十分左右的时候就达到一个瓶颈中了,会一直在这个层次上纠结,那到底是那些因素制约着学生这个阶段的提升呢?笔者谈一下这些年在北京物理家教中的感受,简单跟大家探讨一下。
笔者觉得制约教学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智能上。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缺陷,心理障碍,智能偏差。为师者应修补学生的认知缺陷,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发智能因素。从而突破并消除物理教学中的瓶颈因素,下面着重谈谈这方面的拙见。
一、认知缺陷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是一个完整的对象,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缺陷。
1.先入为主,挥之不去: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先天概念(习惯)来理解问题、处理事物,不能建立后天的科学概念,或者后科学概念总受先天概念的冲击,总以自己的习惯为出发点构造动力定型。例如:鸡蛋碰石头问题。不能用牛顿第三宏律来理解,总认为破的是鸡蛋,鸡蛋受到的作用力大。分不清科学概念和日常行为习惯。
2.机械记忆,生搬硬套:机械地形式地记忆公式定律,忽视成立条件,强硬地机械地记住某些规律性结论,并不知其所以然,生硬地加以套用。
3、含糊不清,似是而非:对有关知识,一知半解,对基本概念等理解不透彻,对相关要领辨别不清,抓不准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对事物似悬而非,模梭两可,例如对于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总是分不开,不知何时用那只手,因为都有磁场和电流条件,因而便不知所以了。
4、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只从局部出发不从全局考虑。不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例如,导体在磁场中切割感应运动将产生感应电动势,对切割磁感仪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不能理解。总把它看成是一个实际的导体,所以总把这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两端电压误认为是导体上的电压,不能正确确认为端电压。
5、凭空假设,直觉判断:对问题缺乏,深入细致全面的考察,引入不适当的潜在假设,用潜意识中的直觉判断或过去局限的经验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主要从想当然出发,往往出现纰漏和谬误。例如:物块先后两次从光滑轨道A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从B处进入水平传送皮带到达C处。先后两次进入皮带的速度相等。第一次皮带静止不动,第二次皮带向左传送,两次传送的时间若分别为和t1和t2,多数认为t1<t2,而实际上t1=t2。
二、心理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上不健康心理。表现为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1、自悲心理:这种心理总认为自已什么也不行,什么都不是,自己没有那种天份和脑子。学习好的人天资聪明。诚然我们相信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我们也同样相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和努力。事实上有些人是自己给自己判定了失败,而不懂得去战胜自己,鼓足勇气。
2、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畏难情绪上,总认为物理很难,因为他们从上届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难。所谓物理难、化学烦、数学题做不完。认为自己也一定举步维艰。肯定学不好,因此也就不用功不用心去学习物理 到那步算那步,一天天混时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主观不努力,因而学不好物理。
3、轻率心理:与恐慎心理正好相反,认为头脑好用,对这点内容无所谓,认为一学便会,下点功夫就可以有好的成绩回报,所以学习上不认真对待,不刻苦、不深刻去思考。平时也很少看书,笔记也跟不上。或记笔记也是一种形式,根本不重视学习。
4、鹜远心理:这种心理总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偏,难怪题。总在所谓“有份量”的题上做努力,对基础知识不屑一顾,也看不下眼,不求根本,只求结果,急于求成,急攻近剩。以做出几个偏、难怪题为乐趣,为目的。结果简单的甚至最基本的都不会。复杂的也是一知半解,最终难题做不来,简单的也忘却了。
5、分散心理:主要表现精力不集中,上课分心,不能注意和专心。我们知道注意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某一对象上去,对学生来讲影响的客观因素很多,而许多客观因素不易改变,所以应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自己心理素质提高上。
6、马虎心理:对知识和学习不仔细、不细心。做题时也不认真审题,看书时也是跳跃式浏览式看书。看题也一目十行。题没看完便动手去解。连问什么和求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计算时小数点出错或单位也不知统一。或者根本就是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