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模拟体验式的教学设计策略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中提高物理科学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该设计策略的要点,学生在学习物理科学史中沿着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道路,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合理推理的,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以此渐渐地培养其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例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设计时采用师生互动的讨论、谈话的方式通过不断提出有价值的、导向性明确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的思维。设计时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然后由教师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请学生依此推出结论;再由教师呈现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假设,继续新一轮的探究。如此螺旋式的不断上升,在不断的模拟体验中渐进式地重走科学家发现之路。学生通过模拟体验式的探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的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境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还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有效的实现了课标的培养目标。
2.3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设计策略
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
对于物理学习的内容——例如自感和涡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对此学生已有很多感性认识。而且有些知识与学生自身有关,学生很感兴趣。但教学中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的听和记的方法进行授课,结果教师讲得吃力乏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学失去应有的有效性。此时若改进教学策略采用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合作互动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组;然后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准备了一些多角度的问题,按照不同内容把问题分为几个专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分组选择其中的任一专题(教师参与调剂,避免组间的重复),组内的人进一步分工细化,每人负责不同的内容,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组内成员问合作互动,分析整理,建构本专题的知识和概念。由于每组只查阅了一个专题的内容,要想获得完整内容就必须进行组间的合作互动,因此利用课堂时问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分组相互交流各自的成果和心得,其间教师及时点评,最后学生获得本节完整全面的知识。
该教学设计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交流环节,每组同学不仅认真倾听其他组的介绍,还及时提出问题进行咨询、讨论,促进了组间的互帮互学。交流中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激起了更多的同学进一步的寻求答不到的新问题,激起了更多的同学进一步的寻求答案的欲望,结果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溢于言表,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情绪异常高涨,提问和答疑的参与意识非常强,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互动,友情互助,分享合作的快乐,
2.4发现探究式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标十分重视探究性学习,将倡导探究性学习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发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探究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为着力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者、组织者,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