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22 11:58:58 |
|
|
中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些缺乏科学探究经验的学生需要得到较多的指导。”[4]因此,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既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又恰当把握指导的程度。
2.误区二:脱离科学探究的本质,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操纵者。与前述误区相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倾向于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操纵者。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们已习惯于做课堂的控制者,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步骤,执行教师设计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结果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学习,变成了由教师严格控制的课堂活动。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能驾御的探究环节可由学生自己独立经历,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对还不能独立完成的探究环节可通过由教师指导或合作来完成。
3.误区三:探究过程过于程序化、模式化。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直接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这七要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探究学习中必须依次经历的步骤或环节,并非所有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经历。把探究过程程序化、模式化,这是科学探究教学中最大的一个误区。《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5]在探究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应分析探究环节中的重点、难点,设计探究的环节、预测探究的时间。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经历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4.误区四: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果。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按照科学探究“七要素”将教学过程模式化,探究教学课时安排又比较紧,从而导致许多探究学习只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果。在笔者曾参与的科学探究课案例设计讨论中,以《科学探究――一维弹性碰撞》(司南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3-5第一章《动量守恒研究》第三节)为例,设计者根据这一节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弹性碰撞的特点”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学内容安排较饱和,教学时间预计和把握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生能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与探究,却忽视了对实验和探究结果的分析与论证。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准确把握探究的环节和时间,并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让自己成为他们有效的合作者,才能真正实现“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课程目标。
5.误区五:忽视评价的作用,评价标准单一。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们忽视评价的作用,而且评价的标准单一,评价的环节常被忽略。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要求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作为指导者的教师,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两个层面,及时对学习小组和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也应对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这对于广大物理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物理: 利用数码相机和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下一个物理: 把握“三维目标”内涵,落实物理课程理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