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薄弱学校年轻的高三老师来访,谈起高考复习及教学中的诸多疑惑,这实际上也是很多老师的疑惑,我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做了一个总结和大家分享。
1. 关于复习的重点放在哪里?主干与枝节,力量的分配
学生进入高三都希望通过复习提升自己的高考竞争力,问题是薄弱学校的高三学生欠账太多,复习中往往面临无从下手窘境,就像一只千疮百孔的容器不知道该补哪里,或者说补得还没有漏的快。教师则纠结于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问题,于是问,高三复习究竟应该着眼于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将所有的知识点和物理模型物理方法都讲到位,还是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主干知识重点突破?这里需要思考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你期望得到的目标是什么?你的学生目前的基础是什么?搞清楚这两个基本问题才有后面讨论的基础。首先高考的要求就摆在那里,不会对任何学生有所照顾,如果说物理以120分计,那么一本有个75分就足够(不考虑名校),二三本则有个60就差不多了,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定位。其次高考不管怎么变,肯定是围绕着主干知识展开的,担心一些边边角角的知识点担心高考会不会偏离指导意见纯属杞人忧天,,在一些人为制造的难点知识上下功夫其时间精力成本不是我们这样的薄弱学生所能承担的。我曾经有一个比喻,高考是要将水烧到100度,基础好的学生是本来就90来度的水稍微加热就开了,我们的学生是接近冰点的水,而我们的柴火又很有限,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水倒掉一些,将精力集中在主干知识上也就是基本的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基本实验思想的掌握。但是问题又要辩证地看,并不是说将时间精力全部集中在某些知识点上就可以搞深搞透的。比如我们知道高考要考类平抛运动,我们用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时间专攻类平抛运动,效果会如何可想而知。物理是一个整体,类平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它要牵涉到基本的物理分析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不可能脱离物理的认知结构而存在,这样一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高考物理复习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基本规律的构建,基本模型的提炼,基本思想的落实,基本方法的渗透…..在这个基础上降低一些不必要的难度要求,突出重点模型的训练,确保基本分的落实,这是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最主要的一点。
2. 关于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
薄弱学生之所以薄弱,归根结底还是不良的学习习惯。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要求非常强的学科,问题的分析要求有理有据环环相扣,而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是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靠机械记忆,简单模仿,凭感觉解题,对物理规律的本质没有理解,于是情境稍微复杂就无能为力。到了高三纠正学习习惯已经为时过晚,但我们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救一个是一个。但是到了高三不仅是学生,教师也被题海淹死了,完全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天到晚就是做题做题做题,不管做了多少题,物理的思维还是依旧如故,甚至更惨。所以教师要在题海的风吹浪打中站稳脚跟,明确解题的真正目的,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解题不思考比不解题还糟糕。在题海中精选对学生思维有帮助的问题,利用各种机会矫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3. 模型提炼的抓手在哪里,简单题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看清物理学习中模型的重要性,高考一轮复习很多时候是在通过大量的问题帮助学生提炼出基本的物理模型,期待他们能够在高考题的复杂背景下重现这些模型,但是教师如何提炼模型,理由什么样的问题来提炼模型却是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教师很喜欢高考真题,以为这是真正的高考题,学生接触这样的题目可以训练面对高考题的适应性。我有一个比喻,将学生比喻成一个要面对大型比赛的乒乓球选手,训练中必须有基本功如推挡扣杀弧圈削球等,有体能和心理训练,有战术训练,最后才是找陪练模仿对手风格做模拟针对性训练,你现在一上来就针对性训练,效果就会差强人意。不同的题目功能不一样,简单题,概念辨析题,基本题,他们和高考真题之间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关键还是学生是不是真正地得到了训练,真正地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复习工作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复习应该从粗放型的刀耕火种过渡到精细化的测土施肥。
4. 考试与练习的关系是什么?以考代练对不对
这个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以考代练,这样做的结果是考试频繁,学校已经根本不满足于月考和单元测试,一个学生几乎每天都有考试,一门科目一个星期至少考一次,考试要占用时间,考后讲评也要占用时间,这些时间都是强行插入复习进程中的,于是正常的一轮复习被弄得支离破碎,对于学生建立知识架构影响很大。我在想考试和练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