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定位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28 9:26:41 |
|
|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和实施,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一、应与物理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思维特点
学习、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物理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物理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而不是把物理教学课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演示实验”“、探究性学习”,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在学习新章节前去收集信息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物理老师参考、使用,也可将优秀的课件上传到网上进行交流,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切磋,共同提高。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从网上的资源库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物理学习,要成为学习的手段。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多媒体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从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探究者,这样的课堂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必然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理解和计算。例如: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计算公式时,要板书;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解计算题时,要板书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不过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物体受力分析等一些基本作图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应由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练习作图,掌握作图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收到学习的效果。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讲究实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选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实验数据、物体的受力分析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如电流电压、分子运动、磁体磁场等章节,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实施教学,就很直观、形象。
四、应以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制作课件、收集信息等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弹力的教学设计 下一个物理: 将“网络查询”引入高中物理教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