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对学生的教育就像引导刚刚学走路的小孩子一样手把手地教。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体是学生,学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一、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堂入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承。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教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合理成分,让学生有成就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及实施过程
1.设置情境,激发疑问。例如教学《电阻》一节,事先布置与本节探究有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小结电路中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上课伊始向学生演示:一个灯泡接一节电池和接两节电池亮度的对比实验,据此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出: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越大;同时,分析家庭电路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亮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教师顺势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和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可否计算出它的电流呢?即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这样的探究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2.各抒己见,大胆猜想。提出探究课题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这里,不管学生怎么猜,首先应鼓励,有的问题,很多的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要么沉默,要么答的不着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此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来作答,并告诉学生,猜想和假设也应该有根有据,合乎情理,这样可以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少走弯路。
三、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好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设计实验。例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教师提示:既然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请思考: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研究?②实验室给的是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应针对某一定值电阻进行,还需测量什么物理量?怎么测?用什么仪器测?③你怎样改变电压?④选择什么电路图研究更合理些?作出猜想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电路图。在这里,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不能说的太多,甚至完全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随心所欲。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情态和信息交流,相互启发、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能力的目的。
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组内的角色分工明确,有负责统筹组织的组长,有负责发言的,有负责记录的。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轮流转换,这样使得组内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从而营造了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数据处理时,根据取得的原始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改正自己错误。
4.评估交流,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评估”,及时总结,及时调整。教师做好课堂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公开表扬或私下沟通,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整个探究教学中,评价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其实,当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作为教师,就应该留心观察,主要是去发现学生好的、积极的、新奇的、独特的表现,评价要即时。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应该对他们参与物理学习的欲望[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