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探索开发物理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引入物理概念,来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因此,物理课就是要强化物理实验的教学。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依赖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实验室里有器材就做,没器材就不做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已从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探索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物理课程标准》还把“科学探究”列入了教学内容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实验器材不能按物理教材的要求配置齐全,特别是广大乡村中学和边远山区中学,实验器材更是缺乏,因此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开发物理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而利旧利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那么,如何开发物理实验资源?怎样设计各种物理实验?开发实验资源又有那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就以上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从生活用品中开发实验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可以做实验的物品比比皆是,大到电冰箱、小到缝衣针都是可以利用的实验资源,通过教师巧妙设计,就能发挥生活用品的其它作用,从而利用它们来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日常用品做实验,具有简便、生动、形象、原理单一,贴近生活等优点。
例如:可以利用手机、蜂鸣器、暖水瓶等日常用品来演示声音的传播规律:将手机先后放在桌子上、玻璃瓶中、再将放入玻璃瓶中的手机悬浮在水槽中,(水槽可用大饮料瓶制作)演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将蜂鸣器用塑料袋包扎好,打开蜂鸣器,听到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将蜂鸣器放入空的暖水瓶中,塞紧瓶塞,声音消失,介绍暖水瓶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出暖水瓶保温是因为它的夹层是真空,(若备有一个外层损坏的瓶胆展示,效果会更好),从而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又如:可以用几个瓷碗或者酒瓶装上不同质量的水,用筷子敲击发出不同的音调,演示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另外还可以用塑料笔杆、直尺演示摩擦起电现象;用皮碗、塑料吸盘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演示大气压强;用高压锅做力、热小实验;用注射器、热水袋、玻璃杯、硬纸片、水等物品可以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可作平行光源;利用玩具小车可做惯性实验;利用小平面镜、玻璃杯、小勺子等物品可以演示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利用乒乓球、漏斗可以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等。
2.从食品中开发实验资源
食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利用生活中的食品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且实验材料经济、易得、易取,实验现象生动、明了,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可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统计,利用鸡蛋还可以做十多个物理实验:做压强的实验;验证大气压存在;演示浮沉现象;液体蒸发吸热演示;说明热胀冷缩的性质:演示惯性、摩擦阻力现象;说明分子运动现象;惯性现象演示;动量定律演示;趣味实验:不怕压力的鸡蛋等等。又如:物质的融化和凝固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在课堂上演示海波的实验,不仅费时多,实验效果也不大理想,利用冰块的融化,实验即简单又易做,对环境也无污染,而且可以让学生把实验带回家做,变课堂实验为家庭小实验。此外,还可以用马铃薯、苹果、西红柿等食品做电学小实验;用冰棍演示物态变化等。
3.从废旧物品中开发实验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废弃的物品,利用这些废旧物[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