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科学探究,通过加热碎冰及加热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果是了解性知识,教学方法就应力求灵活生动。例如:对《能源与社会》的学习,可以采用举办小型报告会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了解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总之,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3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探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探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探究等。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一节探究课中,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猜测造成他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后,学生归纳出几个假设因素,如质量、物质的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后,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猜想,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黑色物体温度高,白色物体温度低。针对这一猜想,我首先肯定并表扬了该同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然后明确告诉同学们,物体的颜色只是反映了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在课外独立进行探究,本节课只是探究与物体的质量、物质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等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4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以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到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例如:对《摩擦力》的学习,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对此,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在初中阶段,我们只对课本上安排的两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快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其教学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其发展的情景和过程,并要引导探究活动朝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物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非常关注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不能只注重形式却丢掉了内涵。综上所述,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规范和科学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和领悟这种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超越公式与符号,切实成为面向真实科学的教育,让科学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