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3-5 19:21:24 |
|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 对声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
本节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已用身边的器材完成实验,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
学生活动器材:纸、笔帽、橡皮筋、水、土电话、刻度尺
教师演示器材:一根细绳、钥匙、音叉、大水槽、音响、蜡烛、火柴、声传播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奇妙的声音”视频,并提问: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每天都在与声音打交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师:在这些问题里面,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教师:带着你们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声的世界。
板书:声音是什么
1、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一把尺,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学生演示并说明:抖动纸张,把橡皮筋绷紧,用手指拨动,敲击笔帽,敲击水杯等都可发声,向笔帽中吹气可发出声音……
讨论:
上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性?
提示:注意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提问:抖动纸张、拨动皮筋、敲击物体,物体发声,这里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思考:音叉的振动大家能不能看到呢?如何放大音叉的振动?
教师:我们把这种看不见的现象变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叫做转换法。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思考:能不能就这么断然下结论?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物体不振动就不产生声音?
教师演示: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想一想: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液体产生声音的呢?
大家的实验中有没有气体产生声音的呢?
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是声源。
提问:人说话、鸟鸣、蜜蜂等,它们是靠什么来发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教师总结:各种物体,只要振动,都会产生声音。
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三)、声音的传播
思考: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
学生:气体能够传声
教师演示:出示“声传播演示器”。并介绍实验的装置,这时能不能听到声音? 为什么?
师生讨论:玻璃管内是空气,气体能够传声,所以能听到声音。
思考:如果没有了气体,真空能不能传声呢?
进一步演示: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管内的气体。
提问:听到什么?说明什么?
师生总结:声音越来越小,如果里面没有了空气,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1] [2] 下一页
|
上一个物理: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一个物理: 物理学理论研究 |
|
|
|
|